第(2/3)页 他总不可能打开她的脑子,其余电子与程序方面的技术手段也很容易引动内部的防御与加密机制。 这种关键技术,几乎就没有不附带加密和自毁机制的。 一个深入脑组织里的设备,哪怕只是用自身微型核电池微微放电,也足以将人变成白痴。 他可不是为了利益能彻底冷血的人,做不出这种事情。 因此,所能使用的自然只有最保守也最简单直接的笨办法,持续观测记录。 只不过翻译词典只是个比较形象的形容。 实际情况却是要复杂无数倍。 个体差异,体征波动,情绪波动,甚至是外部细微的电磁扰动,都会对脑电活动造成影响和干扰。 所以看似是对照,实际上每次表现出的脑电活动其实是并不完全一样的。 再则人的意识许多时候是很抽象的东西,比如情绪的细微变化,脑海中幻想的图像,繁杂而胡乱的念头等等,基本连他们本人都不可能做出准确描述。 实质一点的方面,一个简单的肢体活动,或者操控物体活动,不同方位,不同力度,细微到极点的力度变化甚至是巧劲等等。 哪怕最细微的变动,形成的也是截然不同的脑电波动与含义。 这里面其实涉及的是滤波降噪、特征提取等一系列预处理技术。 单纯对照记录,很难准确将这些真正解析出来,勉强为之也有着巨大的错误率和误差。 这种程度,别说作为三代机的交互技术了,怕是连最基础的体感交互都还要不如。 再则,除了将意识输出,脑机交互设备还有着将音频、视频、甚至各类传感器编码信息转换成五感信息直接传入大脑的职能。 这其中就要涉及机器编码到真正五感信号的转化,又涉及一系列的编码技术和处理技术。 因此,仅靠记录分析,是不可能真正完全仿制出脑电交互技术的。 只能说是收集到部分现有数据,免除许多或繁杂或残酷的人体实验,实际还需要攻克的难关依旧极多。 但,还是那句话,他没办法冷血到用苗小喵的生命去赌。 笨办法也总是个办法,只是进度更慢一点,更复杂一点而已。 比起其他人想要触及脑电交互技术都无门而言已经要好上许多了。 这段时间,或者说其实从苗小喵加入开始,稍微有空闲的时候他们基本都在进行这方面的观测记录。 当然,真正开始投入较大的精力还是在设计与研发扑天鹰期间。今天更是重中之重。 扑天鹰的首次实战,大量日常很难想到与模拟的行为、情绪、感官变化都将在激战中产生,能极大程度的推动脑电图谱的记录。 脑电交互技术事关三代机体、天遁剑诀系统、还有后续一系列研发计划,林语也不免重视非常。 只可惜,尽管相对而言进展算得上很大,但对于完整的脑电图谱数据而言,未免就有些杯水车薪。 “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 苗小喵这时却仿佛想到什么,提出了一个主意。 “什么办法?” 林语来了兴趣。 “ai训练,咱们直接训练一个ai,将我的脑电波动与实际输出指令代码作为训练数据,训练ai进行识别判断。” 苗小喵提出了自己的办法:“如果训练出的ai能完成高精度的对照识别,那就意味着它整理出来了最准确的脑电图谱和预处理算法,我们再从ai身上进行提取。” “好想法!” 林语听罢也眼眸一亮。 哪怕以他的角度来看,苗小喵的这个建议也非常有可行性。 前文已经说过,ai的判断识别本质上其实都是猜谜。 人类和机械从认知上就是截然不同的,人不可能教导ai任何东西,ai本质上是通过算法去猜谜。 例如,让ai分辨一个东西是苹果还是梨子。 人不可能给一个程序解释和表达苹果和梨子的概念,更没办法和教孩童一样去教ai怎么分辨。 所以也就有了训练。 如同一个暴君式的老师,不负责教导,只给出题目和参考答案,让ai自己去做题、然后对照参考答案。 在亿亿万的题海训练里,让它自行摸索与总结出如何判断、准确来说是如何猜得更准的参数和公式。 这种方式得出来的是一个黑盒子,设计它的人都不一定能知道内部的具体情况,而且所形成的也并不是真正的推导答案,而是猜。 就像某些人考试做选择题的口诀——三短一长选最长。 训练出来的,是一套让它猜得更准,尽可能接近正确答案的参数。 但不管如何,就算是猜,它也是无限趋近于正确答案的猜,在足够的训练数据与次数支持下是能达到极高准确率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