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大胜,震撼河东!封侯实我愿也!-《三国:先生,你太爱学习了!》


    第(2/3)页

    “哦……”

    曹安民再次躬身,不敢催典韦再细想,只能悄然快步离去。

    他惹不起郭谊,当然就更加不敢惹典韦。

    因为这命,也就是郭谊救下来的。

    曹安民,是曹德的儿子,也就是曹操的亲内侄,原本是在乡里服侍翁翁,准备求学访师,日后能做个官吏就不错了。

    因为自家父亲曹德已经走了不同于曹操的道路,他是留在家乡族中的那个人,为的是承袭家传。

    而曹操则是在外打拼,成立大业的那个人,概因两人小时候的性情全然不同,曹操自小就狡诈,当然在某些时候这种狡诈也能称之为聪慧。

    曹德却是偏向于老实,但老实耿直,在经学上又没有什么天赋,于是最适合的反而是种庄稼。

    所以曹安民的性格也偏向于谨小慎微,趋炎附势,虽然他自己的身份就算很有势力。

    最近郭谊这个家中外戚功绩无数,他也有心去亲近,听传闻说,他还是名士荀爽的结拜兄弟。在现在的荀氏里,估计都能当长辈的。

    且有荀爽的全部一身学说传承,所以最近刻意接近想去拜师,没想到总是被笑而不语的婉拒。

    然后就经常在自己背后暗中观察。

    也不知道他观察什么。

    可每次之后都会一身冷汗,可曹安民分明记得,郭谊有个弟子,年岁也不大,他是愿意时刻教导,每有所问都会立刻解答,如没有疑惑,也会逼其找些疑惑。

    时常如此,乐此不疲,因而被人传颂为名师之姿。

    曹安民不知道自己差诸葛亮在哪里,心里不满又不敢提,上次好不容易和兄长曹昂提及此事,被臭骂了一顿。

    典韦在他走远之后,冷然看着他的背影,表情忽然露出烦躁嫌弃之感,冷哼了一声。

    他对曹安民也极为不喜,虽然这人一直彬彬有礼,虽然亮子经常语出跳脱,颇为少耻,但年轻的士子之中,他还是喜欢诸葛亮多了。

    ……

    堂内。

    曹操留下郭谊两人商议,说起了方才所想。

    “镇守淮南,有子脩尚且还不够,仍需配足将领与他,却不能抽调军中大将,若是将云长给子脩,我万万舍不得。”

    我都还没用几次呢,凭什么就继承给他!?

    郭谊思索了片刻,闭上眼缓缓道:“淮南之南,为合肥城池,当兴建新城于靠近河岸处,将江中投入巨石砂砾阻断船型水攻,再以骑兵驻守陆上小道,而江东之地骑兵缺少,不足以与北方战骑做战,高枕无忧也。”

    “合肥对岸,便是逍遥津……”

    “逍遥津啊!”郭誉忽然睁开眼,乐得不行,“此地派张辽配与子脩是最好不过了!”

    “为何?”曹操莫名其妙,奇怪的盯着郭谊,“有何根据?”

    “我编——我想一想,如何与主公说比较完善,”郭谊深思良久,拱手道:“张文远麾下有八百骑兵,乃是一同归降的旧部,当初在吕布麾下时,这八百人曾拒我三千兵马。”

    “由此可见此人深谙骑兵作战之道,且他带兵深得军心,带兵行军都有其方,总体来看,比起吕布有过之无不及。”

    “而且,此人忠心。”

    “他忠于主公,此守治淮南的功绩给他,一定会感激涕零,以思回报主公。”

    “哦,”曹操意兴阑珊的点了点头,郭谊说的这些,他当然也都明白,张辽的人品与能力,早就已见识过了。

    但还是奇怪,郭谊刚才至于这么高兴吗,就好像是得到了什么至宝一样,兴奋至此。

    倒是颇为令人想不通。

    但是算了,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一惊一乍的。

    ……

    十一月底。

    大军班师回朝。

    预计在十二月十二回到许都,接受封赏以及百官迎接,将此战昭告天下。

    回城的路上,既是得胜归来,当然所有人都是轻松写意,一路建立的临时粮仓囤放了足够多的粮食,供给回军时候拆卸食用。

    所以曹操直接和小股虎豹骑先行。

    特意带上了刘备在军中,关羽则是和徐晃领兵跟随大军而行,沿途要在各地留下驻防的兵马。

    至于徐州那边,鲍信早已经开始派遣官吏治理淮陵、广陵两郡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