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江南,烟雨收 第八章:会试结束(求收藏,推荐票)-《天下风云志》


    第(2/3)页

    而最后一题的策问也是‘四书义’中的议题。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

    意思就是:(子产)他自己做人很谦逊有规范,服事君上认真负责,对待百姓让他们获得利益,役使百姓又有法合理。

    (周王)把百姓从水深火热的暴.政中拯救出来,只是杀掉那残害民众的暴君罢了。

    如果国家政治清明,他(君子)的言论就足以唤起在位的君主与众臣。

    第一部分出自《论语·公冶长》,是孔子评价子产的言论。也就是以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和政治家的水平来试问和鞭策考生。

    第二部分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是分析商与周来解释国道的内容。试问考生的政治道德。张继老觉得他在影射某人……“我只是要杀掉某人和某些人,现在已经OK啦,别人并不用害怕我呀,喂你们不要发抖嘛~~~”

    第三部分出自《中庸》,是讲君子处世哲学的,此章有名的成语就是“明哲保身”。

    科举确实有戏剧性甚至传奇性,充满奇迹,使人生骤然间根本改变,宛如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语颇传其神。方干的诗写道:“半日功夫举名。”“半日”与“举世”的对比使这种戏剧性非常强烈。

    薛逢诗曰:“正怜日暖云飘路,何处宴风满衣。”失意的徘徊迷茫与得志的精神抖擞就在瞬间切换。这些诗句渲染功名、饮宴之类的虚荣浮华当然不太好,但所折射出的人生变迁的强度却真实可感。这种变迁充满刺激,甚至可以说很激动人心,给社会生活注入了相当的活力。或许这正是科举制度长具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

    考完两场,对于最后一场,众举子们早已褪去了第一场时的紧张心情,第二场时的凝重,第三场时大家只觉得早已经有点麻木不仁了。

    外面阳光折射在号舍里,张继此刻坐在考房里,正看着考题,考题是由贡院里的刻坊印制的,砚台中散发出浓烈的墨香,充斥着读书人的气息。

    说起来,策问与今日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差不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