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孙权统事有不服 平定防微渐巩固-《孙吴演义》


    第(2/3)页

    来人即献上一封书信道:“主公请展开书信,一睹便知。”

    孙权慌忙打开,过目后,不由大吃一惊。

    原来是大伯孙羌次子、孙贲之弟、孙权从兄孙辅,也自认他随孙策南征北战多年,其功甚于孙权,且以为孙权年青,才干有限,不能统御江东,小觑孙权,不愿自己在孙权之下。欲思谋反,又怕自己力量不足,故他不取孙嵩之法,另辟蹊径,于是便思一计,写信予曹操,意欲让朝廷出面干涉江东事务,另选贤能,使他自己能取而代之。不料此信却落入了孙权手中。

    事关紧急,孙权立召张昭商议,张昭问明事由,便问道:“主公得此信,孙辅是否知晓?”

    孙权答道:“莫知。”

    张昭道:“这事好办,就此遣人召见孙辅,请与议事,孙辅不可不来。来后即可处之。”

    孙权道:“善。”随后不动声色,派人召孙辅来见。

    孙辅不知事已败露,见孙权有召,自然来见孙权。

    孙权引入内室,与之谈论。孙权先叙孙氏一门创业之难,孙辅惟惟称道。

    孙权又道:“汝父母早死,汝由从兄孙贲抚养成人,吾刚新位,还需本家相助,切不可像孙暠那样。”

    孙辅含糊点头,并没正面答辞。

    孙权见此,突然间问道:“汝有书信予曹操?”

    孙辅闻后,先是猛然震惊,不过随后慎定心绪,声声否认。

    孙权见他不肯认帐,便示出信件。孙辅见此事已完全败露,无可抵赖,只有愧色。

    孙权将手一挥,隐旁兵甲就将孙辅拿下。

    鉴于自己新位,孙辅又是同宗,不忍杀害,就将他押入狱中。但其罪加于孙辅左右亲信,饬令不加劝谏和禀报,就将其皆杀之,一场未遂之乱就此化解。而孙辅没过几年便病死。

    孙权新位,一面稳定江东,一面求才若渴。

    鲁肃曾由周瑜荐于孙策,而未能及时重用,心存忧虑。

    此间,鲁肃之祖母死,鲁肃依据祖母遗嘱,返归故里安葬,鲁肃随回东城,料理丧事。

    好友刘子扬来吊丧,见鲁肃苦闷,就知在江东不得志,就劝道:“子敬已在江东几年,数无建树。北方郑宝,集数万人,已有成事,不如投之。”

    鲁肃听后,心事一动,欲北行就依郑宝。

    鲁肃江东数年,唯周瑜是他知音,闻鲁肃祖母死,已归故里安葬,也至东城,特来吊丧,与鲁肃相见后,鲁肃就将欲去北投郑宝之事与周瑜说了,周瑜听后,又劝道:“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东南之向,唯有孙氏,今主人(孙权)亲贤贵士,纳奇录异。此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达此地,也正有告此之意。足下不别介意子扬之言也。”

    鲁肃终释疑虑,不从子扬,而从周瑜,弃欲投郑宝之念,丧事毕,随周瑜二次渡江,来投东吴。

    周瑜和鲁肃北来,恰遇孙权聚会。周瑜匆忙进入,孙权见周瑜至,笑道:“公瑾来得正好,吾等正论江东未来,汝可叙已见。”

    周瑜道:“江东之未来,吾可荐一人,主公可听他言。”

    孙权道:“哦,汝荐何人?”

    周瑜道:“鲁肃字子敬也,吾曾荐他讨逆将军,是因他早故,未及重用,今复荐予主公,请不可轻之,令他离去。子敬之才宜辅佐主公,可广听他言,以成大业。”

    孙权早闻鲁肃有才,只恨没能相见。孙权点头道:“善,即来见。”

    周瑜退出,携鲁肃复入,引鲁肃与孙权相见。

    孙权当众面见鲁肃,寥问数语,鲁肃对答如流,孙权听后,甚悦。此后众宾又是一番议论江东未来,鲁肃却没言,会议毕,众皆罢退,鲁肃也同辞出。而孙权却道:“子敬留下,孤有言相求。”鲁肃仍止。

    孙权引鲁肃至内室,令人准备酒菜,合榻对饮。数觥之后,言归正传,孙权问道:“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齐桓公、晋文公)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鲁肃答道:“昔高帝(刘邦)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大势如此,不可疑也。何者?北方(指曹操)诚多务也。因其多务,不能南顾,可先剿除黄祖,后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孙权闻言,心中暗喜,但据当时局势,不敢过早暴露所思,因而道:“今只尽力一方,此言我非能所及也。”

    此后,鲁肃所言为张昭所闻,存有嫉妒,与孙权道:“鲁肃谦逊不足,狂言毁之。鲁肃年少粗疏,未可用也。”众臣也附和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