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却说曹丕闻蜀汉新丧,诸葛亮权柄,境内又有叛乱,仍令司徒之华歆、司空王郎、太史令许芝和诸葛璋等人,分别写信予诸葛亮,陈叙天命人事,使举国称藩,诱劝诸葛亮归降曹魏。诸葛亮由于先主刘备托孤,当然不从,并公开作《正议》一文以示回答。 诸葛亮遣使邓芝入吴,正适吴王孙权在吴都武昌。闻蜀中遣使到来,心下狐疑,不肯即见。 原来冯熙赴蜀吊丧归吴,报之蜀汉境内不稳,且有雍闿正取道来吴,孙权有趁火打劫之心,即任雍闿为蜀汉益州永昌郡太守。 雍闿领兵前往,联络同乡大族孟获、牂牁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夷首高定等一同叛蜀投吴,与吴交州、荆州接壤的蜀汉南部,大有改刘称孙之势。 孙权见局势的发展有利于孙吴,便召陆逊商议,对蜀之策。然商议未定,而邓芝来吴,故有此举。 孙权与陆逊最后商定,欲吞刘蜀风险太大,还是联蜀抗魏,其理由为因丧伐国,有“得荆望蜀”之事,引来非议。最主要的是诸葛亮才能卓越,深得蜀人心,且蜀地险要,吴方一时难以攻下,如曹魏乘吴悬师千里之外,大举南下袭击后方,那就重演关羽故事了。 邓芝待了两日,见没动静,就作书致权道:“臣今到此,非但为蜀,并且为吴,若大王不愿见臣,臣就去了。” 孙权得阅此书,即召邓芝入见,邓芝行礼毕,便开口问权道:“大王,今日欲与魏和呢?还是与蜀和呢?” 孙权答说道:“孤非不欲和蜀,但恐蜀主幼国小,不足敌魏,不自保全,故有此犹豫。” 邓芝应声道:“大王为命世英雄,诸葛亮亦一时俊杰,蜀有重险,吴有三江,若互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峙立。今大王甘心事魏,魏必征大王入朝,索王子入侍,一不从命,便当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进取,臣恐大王两面受敌,江东地不能复有了,请大王熟思!” 孙权沈吟良久道:“君言亦是,孤当与蜀连和,烦君先归通报,孤当遣使订盟便了。” 邓芝见孙权愿再与蜀和好,就声诸葛丞相之意,请求把前益州太守张裔释回,孙权仍放回张裔,与邓芝一起归蜀。 此后,邓芝又多次赴吴,巩固吴和蜀汉同盟。孙权意欲结好蜀汉,不复再插手蜀南方叛蜀归吴之事,这为以后诸葛亮顺利平定南方诸夷族叛乱奠定了基础。 倏忽间已过一年,吴乃遣中郎将张温报聘。 张温至成都,后主当即接见,并由诸葛丞相等,优礼相待,与申盟好。 张温谈笑自若,颇有傲容,过了两日,便辞行东还。丞相诸葛亮带领百官,亲设酒饯行。独秦宓不至。诸葛亮屡使人敦促,好多时未见到来,张温疑问道:“尚待何人?” 诸葛亮答道:“益州学士秦宓。” 片刻,秦宓至,张温即笑问道:“君为益州学士,究竟所学如何?” 秦宓正色道:“蜀中三尺童子,尚皆就学,何况我辈?” 张温接问道:“君既宿学,必知天文,天可有头否?” 问得无谓,秦宓随口一答“有。” 张温问道:“头在何方?” 秦宓答:“天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可知西方有头。” 张温又问道:“天有耳否?” 秦宓又答道:“天处高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天无耳,如何得闻?” 张温再问道:“天有足否?” 秦宓复答道:“有,《诗》言:‘天步艰难’,可证天有足。” 张温又问道:“天有姓否?” 秦宓答道:“有,天姓刘。” 张温又问道:“君如何知晓?” 秦宓答道:“天子姓刘,可以推知。”随口道来,都成妙谛。 张温复道:“日生于东,” 秦宓不待说毕,就接口道:“日虽东升,至西必没。” 说得张温瞠目结舌,不敢再言。秦宓却把天道盈虚,转诘张温,张温无词可答,急得汗流浃背,满面生惭。还是诸葛亮替他排解,方勉强饮了数杯,逡巡告别。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