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 军纪之争-《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朱平槿环顾一周,看了看其他人的反应。其他人在早晨才高喊了口号,都觉得这条顺理成章,于是纷纷点头,只有舒国平摇摇头。

    朱平槿看看舒国平,微笑着没有说话。舒国平思索一会儿方才出声:“世子,学生以为此条不妥。”

    见着世子驻足等待,舒国平便道出理由:

    “我太祖出身微寒,愤于蒙古鞑子欺凌我汉人,遂起兵于淮泗,效命于明王。凡数十年沙场征战,方才驱逐鞑虏,光复中华,称帝立国。学生以为,我中国历朝历代,唯我大明,得国最正;我中国数百帝王,唯我太祖,得位最正!太祖立典章、严法纪、开科举、劝教化、肃贪腐、恤万民,此万世不盖之功也!自大明肇建,凡三百年,太祖子孙,或贤或不肖,百姓终可得一世温饱。如那万历朝,天子四十年不上朝,百姓依然可以衣食无忧,把酒小酌。我大明与天下之恩三百年,上极于宗藩、世勋、百官、缙绅,下达于黎民、百姓、优娼、疍(dan,贱民)户。故天下无不以大明为中华正朔,百姓无不以天子为大明正朔!自本朝始,奸臣当道,误国误君!上天降下灾祸,天下饿殍满地,流贼横行无忌,东虏侵掠京师,无不是上天对我大明之警示!此错,非天子之错,乃百官之错也!今天子虽有过错,但未尝失德,奈何去之!”

    舒国平停歇片刻接着道:“太祖分封诸藩,是为屏护中央。世子、王爷受封蜀藩,乃太祖嫡脉,祖宗荫庇而已。有我大明,则有蜀藩;有我蜀藩,则有世子。世子与大明休戚与共,荣辱一体。故学生以为,这军纪第一条,拟以‘效忠大明、效忠天子’为好。如此,则天子不得忧虑,奸臣不得谗言,百姓不得疑惑,兵士不得自乱也!”

    一个小小的饭中插曲,却冒出了一个大是大非的根本性问题。

    这关系着这支朱平槿费尽心血建立起来的武装,他的尖牙利齿到底对向何人!

    朱平槿心中翻腾不已。他知道未来的历史走势。蜀藩世子身份,这是目前他在政治上最大的优势。但是,他既不能控制社会的主流思想,也不可能改变人固有的思维模式。“靖难”或者农民起义,都是打着“反贪(恶)官不反皇帝”的旗号。天下有事,都是百官的错,皇帝没错。为什么会这样?

    千年不变的忠君思想仅仅只是浮在水面上的表象。根本的原因,是君权神授的国家体制。既然天子是上天之子,那绝不能动摇天子的绝对权威。因为一旦权威动摇,就意味这“上天之子”这个身份的动摇,即皇帝的合法性动摇,就会引发无数的皇位觊觎者或者是权利的争夺者,进而导致天下大乱。比起指出皇帝的错误并且要求改正错误,所付出的代价与所获得的收益完全不成正比!中国最古老、最顽固的政治理念,“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大一统观念,就是来源于此。所以,皇帝给自己下罪己诏,是个不得了的大事,一定会正儿八经地被记录在当代和后世的青史中,传诸于万世。本朝崇祯皇帝,好像是最不把下罪己诏当回事的皇帝了。

    舒国平是对的。现在打出效忠自己的旗号,与自己利用所谓护商队的名义,遮遮掩掩建立军队的初衷相悖。这种旗号一旦公开,就不可能收回去,也必定会被朝官们得知,后果难以预料。不要说现在时机不成熟,就是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旗帜是否合适,也是一个大问题。贺有义虽然极有才敢,但是利欲观太强,过于阿谀奉承,为了与舒国平争宠,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馊主意。舒国平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对自己的进一步靠拢,但是他的大局观和为人清正,倒是在贺有义之上。朱平槿在心中,立即将舒国平和贺有义两个人的地位打了一个颠倒。至于贺有义这种人也要用,还要大用。阴阳相济,为君之道也。

    朱平槿这边想着,那边争论还在继续。

    “效忠世子”这句口号,是贺有义在晒场上率先喊出来的,他当然要据理力争。他问舒国平道:“‘效忠大明’学生没有异议,只是这‘效忠天子’,学生觉得不妥。如天子被奸臣蒙蔽,下诏蜀府勤王,依舒先生之意,我等去还是不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