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六章 省城纷乱(五)-《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杨二叔很现在想知道纸上到底写的啥,可是他不识字。庄里能认字的只有庄头一个,可惜也被打跑了。

    “很快就有王府里的人到各庄贴告示,并把告示上的内容念给大家听!”少年公子留下一句话,带着骑兵远去了。

    这少年公子自然就是朱平槿。他是应廖大亨之恳请,到彭县和新繁县去助战的。昨晚,一匹快马从成都府北门冲进来,带来了惊人的消息:“闯贼上月攻进洛阳,福王遇难!”

    福王遇难,引起的震动远大于几月前督师杨嗣昌的自杀。川人与杨嗣昌有仇,都说是他把献贼赶进了四川,所以他死了,街上有人放鞭炮敲锣鼓。福王遇难,却在川人上下各个阶层都引起纷纷议论。

    福王是谁?不要说城里的官绅知道,就连上了点年级的百姓也知道。那是万历皇帝最喜欢的儿子,天启皇帝和当今皇上的亲叔父!

    万历年间的嫡爱之争,经过别有用心的不良文人反复炒作,早已发酵放大成大明朝全民性的娱乐话题:郑贵妃迷惑皇帝,欲立亲子为太子,正人君子坚决抵抗,奸人最终失败收场。上层学术界已经公认为这是忠奸不两立的当代版本,但是下层百姓群众,对郑贵妃如何诱惑皇帝更感兴趣,比如是否她在床上使用了媚术?她是否在终南山修道千年?这次全国性娱乐事件中的男主角之一,就是洛阳惨死的福王朱常洵。

    巡抚衙门也炸了锅。福王遇难,众官员免不了齐聚廖大亨之处,再来一个集体哭丧。大家痛哭,并不都是在作秀。一个简单而且残酷的事实已经赤裸裸摆在他们面前:皇帝连自己的亲叔叔都保不住,那他还能保住谁?他能不能保住京师,保住祖宗传下来的江山社稷?大明气数将尽的绝望第一次进入了许多官员的脑海,一些大逆不道的想法也不受控制地闯入他们的心扉。

    朱平槿昨晚也在第一时间收到了福王被杀的消息。廖大亨通过李师爷这个联络人传来他的请求:请世子步出王府,到新繁彭县走一遭。

    朱平槿通过史书知道福王的悲惨命运,但是他不知道福王世子能否如真实历史一样逃脱。如果福王世子没能逃脱,那么南明史就要改写了。他闭着眼睛想了一刻钟,便跳出大浴桶,擦干了身子,钻进了舒服的大床。

    王妃养病,朱平槿便干脆搬到长春宫居住。他本想稍事休息,但事情远比他想象的多。老妈受蜀王责难,便赌气把蜀王府的王庄大权全部交给了他,只留下王府的生意继续打理。于是王庄前些日子堆积的事务便排队来到了朱平槿的面前。管事的人有了,长春宫如同过去一般热闹。

    该管的才管,不该管的坚决不管!朱平槿用前世的工作经验,先给自己定了一个基本规矩。

    什么是自己该管的?朱平槿思索再三,给自己定了一个要管的大致范围:一管粮食播种收割;二管王庄恢复重建;三管护庄队组建。

    这三项工作,王庄恢复重建是重中之重。通过王庄的恢复重建,实现对王庄管理体制的改革。

    目前,都江堰灌区十一县王庄星罗棋布。在都江堰灌区总共二百八十万亩的耕地中(注二),蜀王府占地约一百万亩,各郡王府占地约八十万亩,王府左护卫占地六万余亩,总数大约占灌区耕地面积的七成。

    在蜀王府所占耕地中,自有的与投献的又各占约一半,各郡王府的情况也相差无几。在这些土地上,蜀王府设有王庄近两百个,各郡王府又有王庄一百多个。各王庄的管理模式有如传统的地主庄园,直接对应王府,造成了王府管理事务的繁多。

    朱平槿的改革办法是化繁为简,借着此次除五蠹运动对王庄的破坏,实现县级以下王庄的层级化。

    一县一大庄,大庄又称县庄。

    大庄下设若干中庄。中庄又称乡庄。

    中庄之下再设小庄,一个小庄就是一个自然村,故称村庄。

    大庄是管理和协调机构,一般驻扎县城。中庄是管理核心,负责征收、运输和仓储粮食,管理庄户。中庄也是防御核心,必要时应修筑堡垒工事,最起码守住粮仓。小庄实行庄户自治。庄主的产生废除上级任命制,改由庄户自行推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