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五十二章 抗瘟三宝(二)-《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刘之勃抓住机会,立即接嘴道:“世子所说,方是老成谋国之言!一块肥皂,八钱银子的成本,却能让万千百姓躲过瘟疫,留得身家性命,更能让我大明恢复元气,重回清明盛世!孰重孰轻,请诸位王爷、诸位大人细思之!”

    想激老子免费供应,我呸!朱平槿心中鄙视。天与不取,必受天谴!

    “刘大人京师为官多年,亲受陛下教诲,这眼界高屋建瓴,果真与众不同!”朱平槿先对刘巡按的战略眼光进行了高度评价,然后对具体工作提出了要求:

    “目前肥皂与粮食一样,都是要紧的东西。最大的问题,是产量不够。现在疫情如火,官绅士民盼之如盼甘霖,一天一百块的产量实在是杯水车薪。要想防控瘟疫,需要极大地增加产量,至少达到一日三千。倘如此,十余日之内,就可勉强保证成都一城百姓都用上这肥皂。为此,本世子要在蜀王府设立一个肥皂局,专事生产肥皂。各位王爷愿意出人供物,这很好!反正你们庄子撤了,闲的人也不少,正好到肥皂局来帮忙,也可以省些你们府中花销。”

    各家郡王府的心思被朱平槿一语点穿,都觉得有些脸红。

    “你们各家出多少人,准备哪些物件,制造局设在哪里,都还请与罗姑娘衔接。罗姑娘不方便经常抛头露面,本世子之意,让本府管事李四贤出任这肥皂局的大管事。”

    朱平槿看看众人,见到他们都在点头,但又急不可耐的样子,心里暗自好笑,继续说道:

    “有了产量,但这销售和价格也是要紧之事,本世子不得不事先给各位说清楚!”

    内江王朱至沂聚精会神盯着朱平槿,生怕自己落下一句要紧的话。

    产量那自然是越多越好。一日三千,若蜀王府拿走三分之一,其余十家郡王府平分,每家也能落上二百五。一块肥皂二两银子卖出去,扣除八钱的成本,这就是三百两银子的毛利啊。一日三百,那一年便是十万两!若能产得更多,销得更远,价格更高,比如销到川内几条大江的沿线,甚至远到湖广、江西、南直隶,甚至北直隶,那收益可就海去了!

    内江王不是一个贪财的人,赚银子不是他的人生追求。只是他祖上受封很早,一直可以追溯到正统十一年,因此宗支繁多,花销太大。依照大明宗蕃制度,理论上人口越多越划算,因为朝廷禄米是按爵位和人头计发的。可从万历开始,朝廷就不断短缺藩王的禄米,而且还用废纸(宝钞)折抵,像蜀地这些远支富庶的藩王,更是克扣的重点。因此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人越多越困难。比如去年的禄米,内江王一支连三成都没有拿到,个别无爵的远支宗室因为不能经商,又不能出仕,已经沦为了贫困户。挣点外快,对维持他这一支的体面甚至温饱很重要。

    听到朱平槿要把销售和价格事前说清楚,内江王不由心中一紧,难道世子要独吞肥皂之利?

    朱平槿假装没看见下面复杂的表情,侃侃而谈。

    “第一,这肥皂生产出来,头五万块要全部归本世子!本世子要将这五万块肥皂交予廖大人、刘大人,成本价销售给全城百姓!还望官府晓谕全城百姓,一家一户限买一块,不得囤积居奇,不得炒买炒卖,不得侵吞私占!违令者,严惩不贷!”

    没等廖大亨和刘之勃表态,朱平槿马不停歇,接着说了第二条:

    “第二,这肥皂生产出来之后,两成归蜀王府,成本价特供王庄王店所有人员使用。至于剩下的八成,都交由各家郡王府对外销售。有愿意参与销售的各位王爷,请明日派人向肥皂局大管事李四贤申请。”

    “八成!”

    郡王们顿时眼睛一红。八成,就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市场定价权,在疫区便是想卖多高卖多高!郡王们眼色一对,立即心领神会:必须统一销售,防止各家恶性杀价,确保最大的利润!

    “特供!”

    下面的官员也眼红了。妈的,王府家的狗腿子也能享受特供,老子还得高价购买。给京师的那个龙子龙孙打工,还不如给眼前的这个龙子龙孙打工来得实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