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五十七章 护卫痼疾(二)-《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一股暖风吹过谨德殿,宋振宗在不知跟谁大声说话,声音都传到了殿内。朱平槿想到今天是何承峻值守殿门,又联想到第一天见到何承峻时,那笔直的身形和冻得乌青的嘴唇。

    郑安民不知道世子为什么突然沉思不语,甚至有点心神不宁,可他知道必然是世子想到了什么。

    “吾护卫军士,穷若民等!其帅侵吞过半,安得不穷!”朱平槿一字一句,言语凿凿,“郑大人可将实情告知于我!”

    “世子明鉴万里!”郑安民离座顿首,“王府中若有宵小之辈,万不能蒙蔽世子法眼!”

    “郑大人请起。”朱平槿扶起郑安民,听他将左护卫的真实情况一一道来。

    大明朝的卫所制,可归于世兵制。按照制度,卫所成丁分作两类,一是正军,二是军余,俗称余丁。按照大明朝三百年前的理想设计,一户出一正军打仗,留二三余丁屯田。正军保家卫国,余丁屯田出子粒,供给正军。这种世兵制的特点是:以兵养兵,兵民分立。兵永远是兵,民不一定永远是民。朝廷打仗输了,或者兵跑得太多了,朝廷下令垛集,民就成了兵。

    有浅薄之辈妄自揣度:这种卫所世兵制,必是朱元璋拍脑袋拍出来的!

    他们错了!

    世兵制是大明集体领导班子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

    在大明开国战争中,正是这种制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大明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正是这种制度在垦边戍边,安定边疆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这种制度,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真理!

    朱平槿的太祖爷爷,曾用他朴实无华的目光考察了他的各项社会规划,为这种世兵制的诸多优点总结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朕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可惜,昨天的真理,往往是今天的谬论,这就是残酷无情的历史辩证法。这种在洪武年曾经发挥很大作用的兵制,在崇祯年成了朝廷的梦魇。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