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九十一章 战事检讨(二)-《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吴泰认为,锦州处于辽西走廊的东北端。如果依靠从山海关而来的陆路供应通道,不仅距离远、损耗大,而更重要的是不安全,有被随时截断的危险。如今黄台吉已经征服了蒙古各部,对辽西走廊已经形成了外线包围的架势,鞑子骑兵可以选择从辽西走廊的任一山间隘口杀出,从而截断大明援军的供应线。

    因此,洪承畴只能通过海运,以辽海边的宁远城、觉华岛以及连山驿附近的笔架山为后方屯粮所在。如要进攻锦州,距离松山最近的笔架山是锦州前线的最佳后勤起点。笔架山距离锦州和宁远各大约八十里;距离松山大约六十里;距离杏山大约四十里;距离连山和高桥只有大约十余里。所以,洪承畴选择的后勤基地看起来并没错。

    那洪承畴错在哪儿?

    “关宁军需,已耗尽国力!圣上促战,无奈之举也!”

    吴泰解释道,洪承畴出关,自己便带了十三万人马,加上宁远、杏山、松山等地原驻防守军,人数超过十五万,马匹约五万,加上辅兵民夫,人数再多两万。

    这些人马每月要吃多少粮食呢?吴泰在黑板上当场为大家写下了一个数字:粮八万五千石,豆四万五千石,草料一百万捆。如果算上海上运输有三成漂没的惯例,那么这个数字就增加到了粮十二万石,豆六万四千石,草料一百四十万捆!

    吴泰进一步解释,按照洪承畴的方略,他必须等粮草齐备之后才能行动。可既然是海运,那么粮船从天津卫和山东各个港口出发,到达笔架山的时间根本没准。即便晚到了几个月,那些负责运粮的地方官员依然可以轻松地把责任推到变幻莫测的大海身上。

    于是洪承畴就陷入了一个后勤怪圈:因为粮草消耗巨大,所以他想储备更多的粮食。因为他想储备更多的粮食,他就不得不继续等待粮船到达。在继续等待的同时,消耗掉更多的粮食。

    所以洪承畴的持久之策,是不折不扣的消耗战,既与清军较量粮食的消耗,也与祖大寿较量生命的消耗。

    洪承畴选择了消耗战,那输家必然是洪承畴。因为朝廷的储备不可能在宁远长期维持这样一支大军,而锦州的守军更是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绝望境地。

    吴泰断言,以洪承畴的战略指挥水平,他不可能看不出他方略中的致命缺陷。

    洪承畴肯定知道,他的持久之策,对锦州城里死守待援的祖大寿是一种煎熬。因为饥饿,祖大寿的军队正在迅速丧失战斗力,这样他在锦州城下将不得不失掉祖大寿的支援,从而孤军作战;洪承畴还知道,他的持久之策,对于鞑子一方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他们可以好整以暇地修整军队、完善工事,然后对前来增援的明军展开反击。

    尽管洪承畴肯定知道这些,但是他依然不得不持久下去。因为他手里这支军队,是大明能够抽调到关外的最后一支大军。有这支军队在,大明的辽西防线就在,他洪承畴的政治生命就在。他必须稳之又稳,因为他输不起。因此他的持久之策,本质上就是死守宁远,本质上就是放弃祖大寿。以祖大寿的牺牲和大明国力的消耗,换来宁远防线的稳定!

    洪承畴的持久之策,符合他本人的最大政治利益,但不符合朝廷的政治利益。皇帝不可能放弃关宁军这样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更不可能允许洪承畴坐视祖大寿全军覆灭。所以这样一来,洪承畴的诉求便与皇帝、朝臣和关宁军的诉求南辕北辙。随着四个月无所事事的等待,皇帝、朝臣和关宁军已经窥破了洪承畴的真实意图,自然会逼迫洪承畴出兵决战。这样,洪承畴便陷入了不想战却不得不战的困境。

    因为一己之私,战略思想脱离了后勤实际,便是洪承畴失败的根源!

    至于为什么洪承畴会将他的部队全部集中到第一线,而对后方疏于防范,以至于黄太吉能够轻松截断大军的粮道?吴泰称他手中准确的消息太少,尚无法做出精确的判断。但他推断,由于洪承畴的内心根本不愿进攻,所以他的部署只是对要求进攻的各方面势力的一个交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