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四十八章 岁末大战(十四)-《崇祯十三年》


    第(3/3)页

    世子偷懒,他的大秘程翔凤自然也跟着偷懒,陪在他身边闲聊。

    程翔凤笑道:“世子,今日廖抚在您身边那番话,先说杨嗣昌,说做人做事难。又为王行俭和赵 荣贵求情,说他们还有可用之处。臣以为,他是在借题发挥,为自己辩解,为自己求情,想来他对那份投献助饷协议已经后悔万分。不过廖公说的也是实情,如他这般出仕多年之高官,哪人身上没有些龌龊肮脏的事情?”

    程翔凤的话只是让朱平槿翻了个白眼:“出污泥而不染!说得好听!大明朝这些官员,平日里个个道貌岸然。脱了裤子,屁股上全是屎!廖大亨还想怎样?本世子不是许了个青田先生给他吗?”

    “李善长还是韩国公呢!最后结局怎样?端礼门城楼上,那具金装人皮像……”

    蜀王府的端礼门城楼上供奉有一像,公侯品服,金装人皮质,头与手足俱肉身。

    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正是朱平槿的嫡亲祖先,首任蜀王朱椿的老丈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大明朝的开国元勋凉国公蓝玉。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被太祖朱元璋以谋反之罪诛之,剥皮实草,传示各地。深究其党羽,牵连而死者万五千人,史称“蓝玉案”。

    蓝玉的人皮从云南传到四川,蜀献王朱椿把心一横,和妻子蓝妃一起上奏,请留蜀王府供奉。好在朱元璋准了,于是这东西从此以后就留在了蜀王府端礼门城楼上。

    朱平槿小时候跟着他父王母妃朝拜,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后来明白了,心中恐惧,没事便不上端礼门。待到他自己坐殿承运,便命人以红布覆之,省得看了难受。今日程翔凤重提此事,宛如揭开了大明王朝三百年血雨腥风中最深的那道伤痕。

    朱平槿迅速反应过来:程翔凤不是说漏了嘴,他在说一个大的政治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那些大明旧臣!

    朱平槿处处以太祖朱元璋为榜样,在别人面前装得有模有样。这样一来,难免会让他的臣子和潜在臣子,将自己的命运与朱元璋臣子的命运做比较。这一比较,就像端礼门城楼上的金装人皮像一样,令人毛骨悚然!

    朱平槿沉了脸,撇下程翔凤,站起来在大帐中踱步。

    “臣以为,时至乱世,世子自然当学太祖。然世子不可全学太祖,亦当学献王也!臣斗胆妄言,世子在蜀地之所作所为,还是献王之仁贤多些!”

    程翔凤这个主意好!

    如此一来,太祖朱元璋身上的血腥气,就被献王朱椿身上的书卷气冲淡不少!那些愿意靠近朱平槿的蜀地文武,就不必过于担心朱平槿对他们以前的黑历史进行秋后算账了!

    “以先生之意,本世子应当如何化解蜀地文武心结?”

    “世子聪颖无双,法子必是有的。”

    “这样可好?”朱平槿思索着提出个方案,“正旦将至,本世子准备在复兴报上发表一片讲话。学习之对象,太祖与献王并提。”

    “世子,并提不妥。这样违了父子伦常,更违了君臣礼制。如此可好,找几个官员士绅,写几篇怀古之文,既颂太祖英明神武,又念先祖仁慈贤明,然后发表在报纸上。”

    “甚好!只是要辛苦程先生操办了。”朱平槿笑着点头。

    这是纪念专刊的格式,透露出来的政治信息足以让那些熟悉政治的有心人明白。

    “此事臣不敢推脱。只是臣以为,还是由廖抚出面为好。”

    “对!请廖大亨写头一篇,刘之勃写第二篇,宗室里也写几篇。他们带了头,其他人才好跟进。这次嘛,廖大亨还是当坏人,刘之勃当好人。”

    注一:成都方言,怕死鬼、软骨头。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