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五十五章 三叉河口(三)-《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火器局和泸州方面正联合奏报,请求在泸州选址新建兵工厂,扩大兵器生产规模。但不解决生产原料,那么一切扩产的计划都将落空。&1t;/p>

    等米下锅的火器局和机器局,只好在在成都、雅州及其他公开市场上购买来自于乡间小型铁厂的出产。这些小型铁厂出产的铁料,品质良莠不齐,总体质量低劣。运回来以后,必须经过坩埚重炼,甚至两次重炼,才能汰粗留精,作为火铳、铁炮、轴承、钢柱、钢板的加工原料。&1t;/p>

    至于市面上的废钢铁,王昆山和杨能早早便开始收集屯储。有龙头企业为牵引,走街串巷的小贩便增加了一项新业务——从百姓手里收购废钢铁。&1t;/p>

    ……&1t;/p>

    在朱平槿的前世,重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重工业城市,钢铁工业以及以钢铁为原料的机械加工业曾经在很长的时间内成为重庆工业的龙头。&1t;/p>

    众所周知,钢铁工业需要两种基本原料:煤炭和铁矿石。这两样都是傻大粗笨的东西,在大明朝效能非常低下的物流环境中,大规模的钢铁生产必须依赖水路,因此钢铁工业和机械加工业必须布局在水码头附近。重庆是四川最大最好的水码头,展重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1t;/p>

    展重工业,煤铁矿产资源是基础。四川从来不缺煤矿,也不缺铁矿,钢铁工业和机械加工业大有可为。与廖大亨搭上线后,朱平槿派人查了布政司的存档。藩司的税收资料显示,光是在采的铁矿,四川便有十九处之多(注二)。冶炼钢铁的大小作坊,几乎遍及全川。即便在藏区的打铁作坊也不少。打箭炉出产的钢刀与刺刀,平均每月的对榷量达到白银上万两。&1t;/p>

    来自未来世界的朱平槿清楚,这些煤矿、铁矿,普遍规模小,产量低,劳动强度巨大。安全措施落后,死人废井的事故时有生。&1t;/p>

    作坊式的钢铁生产方式,产量低下,质量低劣,不能满足战争规模急剧扩大的需求,不能满足民营经济蒸蒸日上的需求,与朱平槿夫妇规划的未来大工业体系更是格格不入。&1t;/p>

    与生产方式相似,钢铁市场被广阔而复杂的地域所分割,变成一块块的小型市场,彼此间信息不畅,互不往来。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物流成本极为高昂。一旦出现大规模采购,局部市场价格立即剧烈波动。&1t;/p>

    只有改建新建大型的现代化钢铁厂,才能生产出数量众多的高质量钢铁。只有开采大储量、高品位、宜开采的矿产,才能节约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与现代化钢铁厂的产能配套。只有建立统一透明的钢铁市场和物流体系,才能高效低费进行钢铁流通交易,让钢铁成为贸易战的主战品类。&1t;/p>

    ……&1t;/p>

    四川煤矿众多,但大储量铁矿不多,一个在綦江,一个在攀枝花。攀枝花现在是彝区,朱平槿也没有威力堪比原子弹的八千吨高能炸药把包包山二十米厚的地表覆盖层掀开。&1t;/p>

    朱平槿想到这儿,立即询问董克治,合州、重庆附近是否有铁矿。董克治想了想才回答,他听说过江南綦江县有流民掘山起炉,炼铁生利,人至数千之多(注四)。&1t;/p>

    朱平槿未等董克治说完,立即下令罗景云记录,命令火器局停止在泸州选址,改址于重庆。具体的选址范围,就在巴县境内,长江以北,重庆府城以西地区。要能够建码头,能够立高炉,能够扩展产业链,能够展以钢铁为原料的机械加工业。规划的厂址面积,不得少于一百顷地。&1t;/p>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