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难怪吴继善突然时来运转,从一个官场素来不喜的首县之令迅速拔擢为署成都府通判。品级没升多少,这权利大了三十二倍。 为什么可以精确到三十二倍?因为成都府是四川首府,也是最大最富裕的府。既没有知府和同知压在上头,下辖州县又正好三十二个。 …… 经过几次惨痛的教训,沉云祚终于成为了朱平槿一党的新同志。他不清楚世子和罗姑娘这些身边人的变化,不是他不敏感,而是他刚刚入伙,级别不够。 吴继善新官上任后,曾经以廖大亨的名义将沉云祚招来谈话。吴继善与沉云祚私交不错,两人都是太仓人,既是同乡,又有东林之谊。两人还有一层额外的关系,那就是吴继善的族弟吴伟业,曾是沉云祚的老师。因此从辈分上说,吴继善比沉云祚高了整整一辈。 谈话时,吴继善先以上级和长辈的口吻转述廖抚的告诫:身在首县为令,当处处小心谨慎,尤其不得对天家不敬。 等沉云祚一口答应下来,吴继善才透露出谈话的真实目的。 在吴继善的转述中,廖大亨对沉云祚这名年轻的进士知县其实非常看重,认为他对大明忠心耿耿,有理想有抱负,做事果绝,执法不阿,保持了守土官亲民的作风。 然而,廖大亨也对沉云祚进行了严厉批评:行事孟浪、思虑不周、盲目自大。缺乏认真思考的态度,缺乏继续学习的劲头,还缺乏紧随时代的勇气。蜀地的大量官员已经投身于护国安民的伟大事业中去,不断地做出了新的更大的成绩,而沉云祚却在原地踏步,无所建树! 当沉云祚询问吴继善何谓原地踏步,吴继善便向他解释,廖抚已经向蜀王府和按台三司摊了牌,请求蜀世子逐渐在全省推行王府的税收包揽和减租政策。世子对此已经基本同意了,而刘按从坚决反对变成了积极推动,三司中的藩司当然是完全支持,按司和都司则是装聋作哑,假装不知道。目前四川各州府的官员,被迫接受或者主动申请蜀王府包揽的不少,顺庆府的杜某、雅州的王某和新都知县黄翊圣,是其中最积极者。而坚决反对者寥寥,四川官员中仅有保宁府的张继孟和邛、眉两州官员。 吴继善道,廖抚为什么要冒着政治风险这样干,而刘按、三司和大多数地方官员又不反对呢?并非他们不知道朝廷的律法,而是现实的困难局面逼出来的。 朝廷的税制混乱不堪,官府的人员狼狈为奸,而朝廷体制僵化,凡事都争论不决。依托官府整顿税制,结局只会是“请歪嘴和尚来念经——越念越歪”。 目前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王府施行“一刀切”,将过去的税制痼疾一扫而空,为蜀地筹集足够的钱粮,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天下乱局中保国保省保家保民。 但是,以上都还不是最更重要的。 廖抚已经明确向吴继善说明,那就是蜀世子这个人,是蜀地三百年来难得的仁君明主,是上天赐予蜀地万民的救星。如果将来某一天大明的朝局崩坏,甚至天子弃国,世子很可能就是天下士人和百姓心目中的最好选择,成为汉光武一类的大明中兴之主! 吴继善的这番话可以说推心置腹,向沉云祚交了底。 沉云祚乍一听则惊出满身汗水。他迅速明白了廖大亨等四川高官们心里的小九九: 他们已经将蜀世子朱平槿当作了未来的天子,从而选择了屈身投靠!更令沉云祚震惊的是,在投靠的高官名单中,甚至有他心目中的清官忠臣刘之勃! 左护卫在沉云祚的华阳县境内,朱平槿在王陵内大肆练兵,沉云祚并非聋子瞎子,怎会没有耳闻?他曾经匿名向按台衙门递了一份举报信,谁知刘之勃对此完全无睹,既不出面阻拦,也不奏章弹劾,反而跑到了灌口去主持岁修工程,走之前还和廖大亨、陈士奇等人提拔了一大批中青年官员,包括眼前这个吴继善和建昌兵备道刘士斗。 沉云祚官场涉足不深,但智商并不低。他立即就明白了自己该何去何从:华阳是成都首县之一,与成都县平分省城,连蜀王府也有半边在他的县内。如果他这位华阳县令不能明确选边站队,他的仕途甚至生命都会到此为止! 沉云祚的及时表态和站队,当然也获得了回报,否则他今天根本没资格站在这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