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一人半升,两日一放,那就是绝对的好官了。一人一年怎需三石粮? 若按官府标准发放,一人一年只需一石,粮食需求便可减到五十万石。 再说,赈粮哪有一赈一年的做法?半年六个月也就不错了。这样粮食需求又可以减到二十五万石。 不过,这五十万灾民之数邱大官人只是估算,如果山东、河南、江西甚至湖广本地的灾民听到四川有粮,弄不好还要逃来五十万一百万。若要万全,还是准备个百万石粮食保险。 朱至瀚出使六国,钱庄掌柜只是世子给他的掩护身份,是为了让他找个理由到藩王的地盘上与他们见面,进行谈判,顺便洒下各类种子。 因此,购粮根本不是朱至瀚的任务。真正的钱庄掌柜,还在蕲州城里落实朱至瀚与荆王府达成的协议。在湖广购粮,也有蜀王府的粮店负责。 即便朱至瀚代表蜀王府拿下了荆王府的三十万石存粮和吉王府的十万石陈粮,只是为把湖广藩王的银子吸进钱庄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这些情况邱大官人当然一清二楚,可邱大官人却直接将命令下到了朱至瀚的头上。 这是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的最大考验。这件事做得好,他就可能一步登天;做的不好,饿死大量灾民,甚至激起民变,搅乱湖广,那么他先前的功劳就会被一笔勾销。 怎么办? 朱至瀚看着眼前破败的澧州城,听着耳边奔流的澧水声,再一次将自己的思路理了一遍。 邱大官人的决定虽然艰难,但无疑是正确的。 这数十万灾民不能留给贼人,也不可能指望官府赈济。 在乱世中招募流民为兵,是太祖高皇帝传下来的老办法。刘玄德宁可失掉自己的两位夫人和一个阿斗,也不愿放弃跟随他逃难的百姓,原因也是如此。 只是要去哪里弄粮食呢? 长沙的吉王府那里谈妥的十万石尚未付款,当然也未装船起运;荆州辽王一系能挤出两万石就顶天了;至于楚王、荣王两府愿否售粮根本不知道,希望全压在荆王那三十万石身上。 就算购粮运粮一切顺利,五十万灾民口粮的缺口还有二十万石。 二十万石! 这不是一个数字,而是十万条性命! 等待四川运来? 朱至瀚立即否定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仅仅十万石粮食,便耗用了蜀地那么多的船只。那些船不知道有多少能回到四川,等他们再从成都运粮到夷陵,人已经饿死大半了。 那么让灾民徒步走到四川就食可否?这个想法朱至瀚也否定了。三峡地区人烟稀少,无处购粮,灾民体质虚弱,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让灾民徒步上千里,在路上白白损耗粮食不说,不知道要死掉多少! 粮食有缺口,一个解决办法是加大购买力度。在湖湘之地,粮多者无非是吉、荣两王。只是这两王都不好忽悠,不见到真金白银,绝对拿不到一粒粮食。 荆王那里,用承兑汇票换来了大约七十万两银子。这笔银子原计划大部运回四川,少部分留在湖广充作钱庄资本金。没有世子旨意,不到万不得以时,不可轻动。 另一个解决办法是组织灾民就地生产。从现在到秋收,总共只有八个月。如能用十五万人耕种五十万亩地,耗用口粮十五万石,省下的三分之一的口粮正好用作种子粮;剩下的三十五万人用四个月的时间回到四川就食,每人四斗,耗用只有十四万石。 运粮不行,购粮也不行,粮食只有三十万石,朱至瀚将所有的条件默数了一边。 突然他意识到,要真正解决问题,自己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耕种脚下的湖广之地!而要耕种湖广,首先就要从眼前的澧州城开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