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拿到好处的周某和赵某向朱至瀚暗示,蜀世子心念宗室,乃大仁大义之举。华阳宗室认祖归宗,也是郡国上下的一件大喜事。宗室们回川祭扫献王,既是亲藩宗法人伦,也为朝廷律法所许。只要华阳王父子二人不走,他们就可以假装华藩无事;只要华藩宗室掩踪匿迹,他们就可以替华藩遮掩。 华藩的将军、中尉和闲散们得知此消息,欢呼雀跃,立即吩咐亲信下人秘密收拾行装;而华阳郡王朱至潓、华阳长子朱平椐听此噩耗,痛苦流涕,几欲晕倒。好在九溪卫指挥李元亮及时给了郡王父子一个承诺,让悲痛欲绝的父子俩安下心来。 …… 朱至瀚没有时间顾忌华藩父子的情绪。 第二天一早,朱至瀚和吕三、李佐才以及李元亮舅侄所率两百余官兵,前往安乡县洞庭湖边,实地查看垸子圩田的情况。 亲见之下,才知道洪水何等恐怖。 一夜大水,让垸田数十万亩土地变成一片白地。远望过去,村庄荡然无存,人畜不知踪迹。水天一色之上,只有几颗大树耷拉着树冠,为远方的来客展示生命的痕迹。 谭奉玄说的不错,许多地面已经干了。而其余大部分低洼地带,水深不过一尺到三尺。 在露出水面的地方,已经有几泼流民在安营扎寨。李谭舅侄立即打起旗帜,亮出刀枪,将那些可怜的流民团团围住。 在确认他们并非哪家士绅的家人后,他们立即上前宣布,这些流民耕种了华藩的土地,因此就是华藩的庄户了。同意的现场按手印,不同意的立即卷铺盖滚蛋。 流民们在官军雪亮的刀口下,哪一个敢道声不字? 水稻育秧,本来就要放水泡田,这就是水稻之名的由来。朱至瀚实地查看的结果,比他预想的情况更理想。 数日之后朱至瀚返回澧州,立即向蜀世子朱平槿发出奏报,并安排人手船只,拦截溯江而上的流民船队,让他们直接经岳阳到安乡。 流民到了地方第一件事,就是修复大堤和排出积水。需要的大量工具铁器,朱至瀚则向邱大官人求助。南直隶一带盛产苏钢,是制作农具的上好材料。 同时,朱至瀚还去信武昌的楚王、长沙的吉王和常德的荣王,发出了五十万石粮食的订单。 他已经想通了,就算是全用真金白银买粮食,也是划得来的。 有了粮就有了人,有了人就有了兵,有了兵别人的银子都是你的。 这便是乱世中的生存法则! …… 在向朱平槿发出奏疏时,朱至瀚或许已经预感到这封奏疏具有的战略价值,但他不可能预估朱平槿的反应速度和力度。 伟人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话没错,但这个创造有大有小。 在这一刻,创造历史奇迹的人是蜀地一位曾经潦倒的宗室子弟。 那块差点被人淡忘的、被破烂大堤包围着的水乡泽国,成了崇祯十五年以后蜀府军在湖广、江西甚至南直隶展开军事行动的主要粮源之一。 注一:十合一升,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注二:这取自真实的史实。 明朝时洞庭湖的面积比今天大很多。尚无今天的南县,安乡、石首两县则直接与洞庭湖接壤。明末清初,大量堤垸失修崩溃,垸田溃废。到了清康熙年间,随着荆江和湘江等水系不断将泥沙带进洞庭湖,政府又不断鼓励和强化围堤造田的办法向湖中要田,最终洞庭湖的面积大为缩减。至清中叶,长沙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米市,每年有数千万石商品粮运到江浙等地售卖。湖湘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文化及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清末湘军的突然崛起,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注三:张岱《石匮书后集》中对华阳王朱至潓(朱敬一)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描写:“谁知赵氏一块肉,入手即臭腐糜烂!如此庸碌,欲与图成,真万万不可得之数也!” 注四:上荆南道,下辖岳州府和常德府,道衙驻澧州。清代改为岳常道。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