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九十四章 四品大员(一)-《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到了去年十月钦差颁诏仪式上,这种淤积已久的怒气终于猛烈地宣泄出来,差点酿成川臣殴打天使的天下奇闻。

    张继孟不能见容于四川官场,这本是他上任之初就已经预料到的事,甚至还是他有意为之。

    四川地处西陲,远离南北两京的政治中心,因此东林党在四川的势力并不强。张继孟是东林老将,与川抚廖大亨及众多四川官员本就不是一个政治集团。

    张继孟相信,他作为前朝反对阉党的干将,为此坐过牢,受过刑,已经得到了当今皇帝的充分信任。四川官场反对他,反而会使他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更加稳固。

    就算巴州丢了,那也是武人和川抚廖大亨的过错,算不到他这位无一兵一卒的亲民官头上。只要朝中东林一党不倒,自然有朝中大佬在皇帝面前替他争辩,保住他的地位。因此张继孟将自己的孤臣境遇视为成绩,洋洋自得写信到京师告诉朝中同党:他已在四川掀起正义的声势,他代表正人君子们正在与奸党余孽展开艰苦的斗争。如果他输了,就意味着奸党余孽战胜了正人君子!

    写这些信的目的,一是对奸党余孽进行揭发和批判,第二当然就是让同党在朝中大肆传扬,让他的声名传到皇帝耳中,传到天下士人的心中。

    就在张继孟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正义斗争中时,他没有想到一股力量突然出手,并迅速以一种他完全不熟悉的、完全脱离了大明官场既有政治  斗争潜规则的方式方法,对他进行了猛烈打击。这股力量便是蜀王府的那位少年世子,而起因只是张继孟根本没有引起重视的王庄投献之事。

    那位少年先是利用瘟疫传入省城的时机,与廖大亨、刘之勃联手在官场士林掀起对张继孟的舆论批判,给他加上了昏庸失职,放任瘟疫蔓延的帽子,引导官绅百姓一起把矛头对向了他。

    继而利用陈士奇和傅崇奇的案子,将张继孟的父亲,在川中士子中颇孚人望的老状元张绍桐牵连进来,然后暗中支持青联会,以泼粪水、扔石头、贴标语的下三赖方式将张绍桐和大哥张继可逼死。人死了还没完,川中各路大将纷纷出马,弹劾奏章雪片一般飞到京师。好在陈士奇和傅崇奇并未胡乱攀咬,没有将张继孟牵连进来,张绍桐和张继可也没有被定性为畏罪自杀。再加上朝中大佬庇护,张继孟这才逃过一劫。

    父死兄丧,张继孟悲痛之余,痛定思痛,这时才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

    蜀世子朱平槿既不是一个行事懵懂的少年,也不是一个夹起尾巴做人的藩王。

    朱平槿利用王府庞大的财势,与缺钱被逼发疯的四川官场密切勾搭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朱平槿为核心,廖大亨为帮凶的政治团体。这个政治团体以朝中东林同志为标靶,结党、营私、揽士、练兵、敛财,利用追缴各路贼寇之机,一天天坐大。而他张继孟本人,便是这个政治团体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次官军展开对巴州的攻势,张继孟终于看到了报仇雪恨的希望。他苦思数日,终于想出来一个死无对证,但又能在皇帝心中埋下一颗定时  炸弹的计策:逼反王朝阳!

    如果王朝阳一时激愤,将张继孟、葛奇祚等保宁文官杀掉,那么张继孟的奸计已经得售。

    可王朝阳权衡利弊,最终还是决定为自己和手下的将士留下一条生路,只是将他们软禁,并未动手杀人。这样一来,张继孟要陷害朱平槿和廖大亨等政敌,只剩了一个办法:

    自己去死!

    贪生怕死,向来为张继孟所鄙夷。张继孟也在大脑中想象过,他父亲和大哥如何在家中双腿一蹬,便以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但当白绫圈套挂入脖颈,双腿开始打颤,腋下开始冒汗时,他这才明白,他的求生欲望是多么的强烈!

    好生恶死,不是太史公所谓的“才之鄙也”,而是人的本能。他根本做不到他父亲和大哥那样从容慷慨!

    张继孟精心布置了这一出大戏,却因为连一顿饭都舍不得不吃而彻底流产!

    ……

    懊悔、痛惜、愤怒、仇恨,所有这些强烈的负面情绪都化成了被点着的可燃气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