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四十八章 蜀币大行-《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上月中旬,汇通钱庄的湖广总号应湖广藩司要求向其确认,南京那边汇通钱庄的南直总号,可以承接湖广一省的秋粮缴交业务。
湖广藩司得了准信,立即与汇通钱庄的湖广总号达成一个协议。这个协议规定,湖广藩司先以银钞存入汇通钱庄湖广总号,湖广总号将其汇到南直总号。然后藩司的官员再凭汇票到南直总号兑现成现银,向南京户部缴交税银。湖广藩司的如意算盘是,他们把该上缴的银子全部守在藩库。即便南直总号无法如约兑现,因为他们的银子一两都没出库,所以根本不怕出问题。
然而,这个看似安全无比的协议,却给湖广藩司的所属各府州县官员们带来了大麻烦。
湖广藩司的翘脚老爷们以为银钞与宝钞一样,市面上流通着的银钞无限丰富,当即行文令各地府州县官府盘查库存银钞,以便上借藩司供此次秋粮解收汇兑之用。
谁知,各府州县立即回文,说库存银子若干、粮食若干,但库存银钞一张皆无!
湖广藩司当即傻眼。苦思无果后,只好派出若干衙中师爷,非正式地拜访,暗示当地官府秋粮一季上缴银钞或银钞汇票。前日,一名藩司衙门的师爷刚到长沙府,目前正在与知府堵胤锡协商如何将长沙府去年的秋粮变成汇票。
堵大人是崇祯十年进士出身,先在京师大理寺干过,后来在南京户部当主事,掌过钱粮,还管过收税,是个正宗的财税专家,据他自己说以前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狂生。
这位过去的狂生对同僚感叹道,这么方便省事的缴税法子他也曾想过,但从没想到竟然会真的实现。
为什么?因为大明朝三百年,以前没有那一家钱庄敢于承接一省税收的汇款和银钱兑换!就算钱庄敢接,官府也绝对不会交给他们!
首先这些钱庄的本钱太少,数万两银子都要临时筹借,根本不可能承接数十万、上百万的汇兑;其次这些钱庄的网点太少,跨府连州的钱庄规模已经不小了,连跨数省,布店几百家的钱庄更是闻所未闻!
为此,堵大人还在衙门里感叹道:蜀币一出,天下钞法为之大变!
那老师爷对吕三道,长沙府银钞代秋粮的法子堵大人原则上已经同意了,但还有些疑虑。因为这种做法没有先例,也没有省里的正式行文。将大堆白花花的银子变成一张汇票,更觉得心里不踏实。所以昨日堵大人悄悄吩咐下来,让他们这些师爷去打探汇通钱庄的底细,探明了立即回话。堵大人交代了,三日内必要准信。因为他近期急着在各县筹集乡兵去安化、宁乡剿贼,那里的山贼越闹越厉害,已经把进剿的官军打败了几次。
大老爷有吩咐,下头这些做事的人也只好装模作样上街探查。实际上长沙府的人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汇通钱庄的银钞就是蜀王府的票子。那银钞正面上方一行楷体印得分明:“大明蜀王府汇通钱庄”,右侧还有大明太祖高皇帝真容像!
那老师爷还道,长沙县和善化县因为是长沙府的附廓县,率先得知了这一最新政治动向。两县一合计,发现这里面有一条很长的利益链,县、州、府、省四级的官员都可因此落下不少好处。正好他们又得知了蜀王府为灾民向吉王府购粮一事,所以当机立断立即行动起来,要利用这事大做文章。
吉王府在王庄征的本色不多,主要还是折银。要吉王府突然间拿出二十五万石粮食来卖,实际上吉王府也做不到。吉王府的如意算盘是借用蜀王府的银子,利用吉王府在长沙府的势力在市面上低价强征强购,借此再赚一笔。这样一来,难免引起民怨。故而蜀王府与吉王府做买卖,与其让吉王府在中间狠赚一笔,不如直接与长沙县、善化县的官府做生意!
那老师爷还建议吕三,如这两县的粮食不够,还可以通过长沙府向湘潭、湘阴、湘乡、浏阳等长沙府下面的产粮大县收购。反正不管早晚,最后官员们都会明白过来:用银钞不仅方便,而且还可以落下不少好处!
吕三打探到准确消息,让朱至瀚欣喜若狂。
两人一合计,立即定下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他要给世子和邱子贡写信,告诉他们这汇通钱庄的银钞比真刀真枪还厉害。它们就像真的银子一样,可以亮花眼睛,扰乱心智;可以攻城拔寨,横扫千军。所以他建议,要尽快地在湖广全省布点。争取像蜀地一样,达到一州县一钱庄的密度。除此之外,江南各省也要加快布局,让“银钞永远走在军队的前头,军队则紧跟钱庄!”。
第二件是这位堵大人对钞票的深刻认识让朱至瀚很感兴趣。朱至瀚决定以荆湖钱庄总号掌柜的名头亲自求见堵大人,讲明他个人的蜀藩宗室身份以及汇通钱庄的来历,打消堵胤锡的顾虑,并且表达与长沙官府进一步深度合作的愿望。
什么深度合作呢?就是通过长沙官府长期购粮,多少皆不论,总之有粮便购,尽可能缓解目前流民入川带来的粮食危机,并借此建立起蜀王府与长沙官府之间良好的互信。为此,如果堵大人用乡兵剿匪有困难,他还可以赞助些银子和一两员“功勋卓著”的大将。当然,蜀地特产的马匹、甲胄、刀剑、军服等经过实战考验的军资也可以优惠价格卖给他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