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五十七章 龙脉之山(一)-《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黄册便是大明朝的户口本。之所以称为“黄册”,是因为户口本使用了添加草药的黄纸,可以防止虫蛀。

    朱平槿改进和完善黄册制度,在官府留存的黄册之外,增加可随身携带的黄卡,即大明版的身份证。

    有了黄卡,黄册制度也才能真正管理到具体的人头。黄卡上除了编号、年龄、父母、住址和颁发单位,还载有保人等具有大明特色的事项。但因为没有照片,所以朱平槿在黄卡上增加了特殊的一栏信息以便核对身份:指纹。

    ……

    正是因为严格的户口与身份证管理,才在蜀明的历史记载中引出一段扑朔迷离的故事。

    二月上旬,负责清查新政坝户口的李氏父子联名上奏,引起了朱平槿的高度重视。

    李氏父子道,据他们所知,仪陇和苍溪部分偏远地区的山寨,亦匪亦民。不仅同时向官匪两边提供消息,而且还经常冒充土暴子出寨抢劫。朱平槿就此专门召见苍溪知县许绍勳和新署阆中知县文九如。

    许绍勳和文九如承认李氏父子反映的情况属实,而且还坦承这种“王法不至”的情况已经在当地持续了数十年,一直可以上溯到万历朝。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的人当土暴子是有传统的,这便是土暴子中“土”字的由来。

    应朱平槿的严令,两人很快提供出一份苍溪、阆中两县有通匪嫌疑的山寨名单。拿到这封黑名单,朱平槿并没有大发雷霆,他只是冷静命令谭思贵,两县所有残存的山寨都要提供两成丁壮为护国军服务,其中必须包括寨主、族长、乡老及士绅的儿子。凡是抗拒者,俱以土暴子论处。

    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往不咎,给了这些山寨一条生路。他们在护国军大胜的声浪中,还敢于发出反抗的声音,那无异是鸡蛋碰石头!

    朱平槿的判断很准确,这些巴山里大大小小的山寨能够生存到现在,哪个不是黑白通吃?他们正恐惧于护国军的清算,有了世子这道缴纳人质的旨意,那就意味着暂时过关。

    谭思贵奏报称,除了苍溪县城东北百五十里的玛瑙山寨群(注一)负隅抗拒,其余大小山寨均已降伏。

    这玛瑙山寨建在一片中山土坪之上,虽说地形不是太险,但此地正处于苍溪县、百丈关和巴州三地的中心地带。距离遥远,补给困难。以此寨为中心,附近有龙山、运山、栓子(注二)、文家、云台等山寨群,百年来一直目无王法。

    谭思贵预备以主力第四营和两个新兵营的兵力,加强炮兵、工兵、骑兵和辎重兵,对该地区进行彻底扫荡。第五、十六营继续清扫金城寨附近区域。

    谭思贵选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距离三庙驿最近的龙山寨。

    很快,朱平槿批准了该扫荡计划。

    可无论是谭思贵还是朱平槿,都没有想到一场惨烈的血战即将发生。甚至朱平槿本人,也将与死神携手数日。

    ……

    川北战局波澜不惊,同步进行的保宁重臣会议则初时激烈胶着,后来平淡顺畅。

    会议初始,闹得最厉害的是刘之勃。他对廖大亨拿出的所有议题都不反对,包括开展轰轰烈烈的镇反运动。但他要求所有的政策措施出 台,必须一切通过官府,一切服从官府,尤其是军队的指挥权,必须从蜀王府剥离出来,放到官府的名下。

    刘之勃发难,不出朱平槿所料。但出乎朱平槿意料的,是四川另外两名重要官员的态度:藩司参政兼川西道陈奇赤与藩司参政兼川北道龙文光。

    会议进行中,坐镇广元的龙文光突然派出一名使者,带着他写给巡抚廖大亨和巡按刘之勃的亲笔信来到保宁府。

    龙文光在信中极言川北百姓之困苦,希望廖抚、刘按减税减租,赈济灾民,发展民生,让百姓喘息片刻。他还极言军、民两籍分治给川北官府管理上带来的困难,希望能够通过清军等方法,将卫所之老弱妇孺转入民籍,将能战之兵转入营兵。

    龙文光的来信,给了陈奇赤一个机会。陈奇赤突然在会上大叫大嚷,要在四川全面推行“四六”减租,即产品分成,地主四,佃农六,地主还要负责一成的税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