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事已经引起了连锁反应。 朝廷见左良玉被围,连忙迭令陕督汪乔年率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张国钦、张应贵五总兵等统兵三万出潼关,与左军南北夹击闯贼。以贺人龙、左良玉等统兵大将的德行,汪乔年的前景不妙,估计很快就会有确切的失败消息传来。 一旦闯贼击败汪乔年,下一步有两个选择:一是横扫豫东归德诸州府,彻底孤立开封,为第三次围攻开封作准备;二是径直南下荆襄,重新威胁承天府。 政研室判断,第一种可能性最大。因为打下开封,不仅可以彻底摧毁这座大明朝在中原的战略基地,而且可以利用开封为诱饵,围城打援。即兵法所云:“攻敌所必救,歼其救者”。第二种可能性则很小,因为左良玉并未被消灭。舍左军南下,会再次被左军与楚军南北夹击,陷入被动局面。 在做出了上述判断后,政研室得出了一个粗略的战略性结论: 目前占据夷陵、澧州的陈有福部,短期内不会遭到流贼大规模攻击。他们或许还有半年的时间,来完成流民入川、巩固地盘和扩建军队的任务。因此,护国军要急于占领并巩固的地区,不是夷陵以东江汉平原的广大地带,而应是夔州以东、夷陵以北、襄阳以西、郧阳以南等夔东地区。 政研室认为,夔东地区山高路险,大小流贼肆虐近十年,城池村庄极为残破,官府百姓大都逃散。郧抚王永祚逃至襄阳,独留巡按高斗枢、知府徐启元以及收编的王光恩部固守郧阳,兵民均不满四千,均郧两州府之间数百里荆榛。 若护国军乘虚而入,便能招揽流民、凭险据守。一旦开封围急,左良玉部驰援开封,湖广空虚。那么护国军便可以从容出山,与献贼诸部争夺荆楚大地。 《淮南子天文》一篇中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共工认赌不服输,于是蛮劲上来,“怒触不周之山”。从此以后,“天柱斜、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根被撞斜的天柱,就是中国地理第二、第三两级阶梯的分界线。这根从东北向西南倾斜的分界线,从黑龙江的爱辉到云南的腾冲,将中国地图斜劈为两块。 由于西北高,东南低,自古中国的兵家,以西北伐东南为顺势,以东南伐西北为逆势。从秦伐六国、汉伐楚,直到朱平槿前世所知的最后一次建国,都是如此。 至于历史上以东南伐西北而成功的例子,则少之又少。大体只有两次。第一次是朱平槿的老祖宗,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至于第二次,自然就是以革命党自诩的蒋种菜。 以高伐低,从兵家谋略的角度看,就是占据上风上水的险要,居高临下、凭险而守。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进取争夺中原,这与李自成出战不利则退往豫西山区休生养息是一回事。 朱平槿知道,历史中的“夔东地区”,实则为鄂西山地。明末清初坚持抗清的夔东十三家,就始终活跃在这一地区。因为山高路险,缺粮乏食,清军对鄂西山地的清剿极为困难。直到康熙初年,才最终将这股坚持了二十几年的抵抗军镇压下去。 提前占领夔东地区,不仅把将来农民军未来的一块根据地消弭于无形,而且可以在李自成南下荆州、西返关中,或者张献忠西入蜀地之时,占据有利的侧击防御位置。 然而刘之勃在保宁会议上顽固地坚持与朝廷不翻脸的立场,这让朱平槿犯了难:到底派出哪一支人马去遂行占领夔东地区的任务,而又不会引起朝廷和湖广官府的警觉呢? 恰好,情报局刘名升利用俘虏交待的信息,提交给朱平槿一份巴山土暴子的情况综述。 朱平槿立即决定:利用王光兴是小秦王王光恩亲二弟的身份,将自己的魔爪伸进夔东大山,伸进均郧二州府。这就是朱平槿改变兵力部署方向的原因,也是朱平槿严旨李存良必须活捉王光兴的由来。 …… 蟠龙山上,护国军大旗与世子大旗迎风飘扬。 朱平槿手握望远镜,兴致勃勃地与宋振宗、徐汉卿、孙洪、李长祥等人观看世子警卫营与刘三根营之间的实战对抗演习。 演习的地点就在锯龙垭,演习内容是山地隘道遭遇战,具体科目包括行军队列、前方侦查、情报传递,决心下达、队列展开、火力发扬,要地固守与组织追击等。 演习开始后,警卫营与简资独立营几乎同时发现敌人,然而经验和组织上的差别立即就分了高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