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计方定(六)-《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川北总兵甘良臣,赏罚不行、威信不著,酿成王朝阳部叛乱。念其久历戎行,屡有积劳,着免去川北总兵之职,改任正旅级参军兼大(竹)、邻(水)、华蓥守备团团长(注一)。他留在广元、朝天关的部队与利州卫的战兵,合编为利州守备团。

    除了官军营兵,原护国军的部队也需要整编或调编。

    各护庄总队和大队就地改编为各地的守备团和守备营。

    最令其主子头痛的贪吃蛇冯如虎部已经疯狂扩编至近万人,整编为护国军第八团和达州守备团及各县守备营。

    进驻荆楚的干部团一部整编为护国军第九、第十团。

    天全土司骑兵第二营和董卜土司骑兵第三营分别扩编为骑兵第二、第三团。高君锡、姜奇峰所率天全骑兵分别编入这两个团。

    骑兵第一营缺兵少马,暂时解散为护国军各步兵团的队属骑兵连以及直属总参训练部的骑兵教导连。

    ……

    宗藩典兵、解散卫所和整编营兵,已经是将大明皇朝的天戳了一个窟窿。

    然而孤注一掷的廖大亨尤不罢手。在他的奏疏中,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军事改革内容,一是废除“以文御武”,实行“集体领导”;二是废除兵民区别,实行“全民皆兵”。

    这分明是石破天惊的味道!

    大明按照“以文御武”的体制,逐渐形成了兵部——总督——巡抚(兵备副使)——兵备道——地方府、州、县等一整套的文官军事指挥体系。

    四川总督一般由秦楚总督兼领,四川主兵、客兵的实际领兵权都在四川巡抚手中。

    四川巡抚之下,有四川兵备副使为贰。

    四川兵备副使之下,有安绵、重庆、夔州、叙马、建昌、威茂、松潘、分巡上南道共计八个兵备佥事,又称兵备道。

    兵备道之下,则是各府州县的亲民官。虽然亲民官对地方驻军没有法律上的指挥权,但是在“以文御武”的体制下,对那些“粗鄙无文、不知忠义”的厮杀汉,文官毫无疑问具有绝对的领导地位。

    蜀世子朱平槿横空出世后,四川巡抚廖大亨从勾结到投靠。四川兵备副使陈士奇拉稀跑肚子廋死狱中,尸身臭不可闻。听话的川东兵备马乾升署四川兵备副使。

    八个兵备道,刘士斗署了建昌兵备,松潘道黄谏卿死在泸州城,上南道胡恒几颗官印一齐揣了,安绵兵备病死于剑州,叙马兵备早已告老还乡。最惨的是威茂兵备,他深度卷入了陈士奇案件,被廖大亨下令拿了,命若游丝。

    鉴于营兵卫所编入护国军,于是廖大亨趁机建议逐步废除兵备副使、兵备道领兵的制度,撤销兵备、清军等文官领兵监军的衙门,继续依靠三总部指挥护国军,并参照蜀王府制度,在各地官府与当地驻军之间建立军政委员会,作为联系文武和集体决策的机构;在护国军连以上单位,建立监军制度,作为对军事主官的监督分权。

    这实际上便彻底废除了“以文御武”的体制,并以蜀王府控制下的集体领导体制取而代之。

    在集体领导体制下,文人与文官、武人与武职彻底分开。个人入仕道路的不同,只是授官的参考而已,不是终身的身份。文武官员平起平坐,仅有职责分工不同。文人也可以领兵,但前提是他必须有蜀王府赋予的军事指挥权。没有这种权力,文官无权插手军队的事情。武人也可以插手地方,前提是必须有上级认可的集体决议。这样一来,文武便进行了深度的整合。在集体领导的大框架内,既制衡又合作。

    废除“以文御武”,廖大亨自己的领兵权也被废了。不甘自废武功廖大亨具有的丰富官场经验,立即提出了一个替代的方案,既可以使他不至于大权旁落,也可以使他登上权力之巅:那就是在蜀世子殿下之下,三总部之上,设立一个更高层级的指挥机构,辅佐日理万机的世子殿下。

    朱平槿当然不会在政治交换的紧要当口与廖大亨讨价还价。善于创设新式机构的朱平槿当即插言,废除承运朝会之后设立的军机委员会,另在蜀王府设立军机处,作为自己的军事统御机构。

    廖大亨、马乾、陈其赤、郑安民、曹三保、程翔凤、舒国平、孙洪、王昆山等九人为军机大臣,入值军机处。廖大亨以四川巡抚身份兼任首席军机。另外,再增补王府文案李长祥、张维、谭芳,抚台幕友孙定邦等人为军机秘书。

    马乾的兵备副使已经没有多少实质内容,入值军机处,他便成为了军机处里唯一的专职军机。此外,马乾还管着官军的编遣善后大权,明眼人立即清楚,马大人简在世子之心,要大用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