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计划的第三个关键词,则是官府出租房。 官府出租房,来自于罗雨虹和老公在坡县小住时的感悟。 在坡县,中低收入者居住的组屋区不是在城市边缘,而是在城市中心。管理者的逻辑是,穷人钱少,职业技能层次偏低,对进城打工所需的金钱和时间消耗更难承受。相反,富人因为有车,出得起不菲的拥车费,住得远些也无所谓。因此富人居住的公寓和别墅反倒在郊区。 管理者除了在居住位置上照顾组屋区,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向组屋区倾斜。 比如组屋区的中心一定会有个区域性综合性市场,日常的生活用品和菜食都可以很方便地买到。无数的食阁就在市场中,为就餐者提供一长排的选择。 学校、诊所、图书馆,乃至于社区管理中心和交通设施,也大都围绕着组屋区建设。 这样一来,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上班难、买菜难、就医难、就学难、办事难的实际问题。即便七十多岁的老人还在食阁里端盘子,但幸福感依然爆棚。 有了异国的亲身体验,也有了他老公异于常人的政治坚持,罗雨虹在规划中便创设了官府出租房的概念。 官府出租房,大都是廉租房,但并不都是。因为官府出租房主要针对城市贫民,但也针对职业流动性较强的商人和打工族,甚至包括各级官员。 因此,官府出租房的安排承租人并不限定身份,也不限定承租人的财产多寡。只有当承租人以经济困难为由申请一定额度的租金减免时,才会涉及官府审查。 官府在审查减免申请时,会给出一系列标准来判断是否符合条件,诸如:川籍户口、抚养人口、身体条件、学历高低以及供职地点等等。 这样既能最大限度避免懒人躺在福利上睡觉,也可适度控制社会因为贫富悬殊而带来的戾气。 此外,罗雨虹的规划还加入了她自己中国式上班的痛苦体验: 早晨一股脑儿进城,晚上一股脑儿出城;大路半边没车,半边堵死的交通潮汐。城区内,无论高速路、快速路、大道、小路,一切的空间,都变成各类车辆的停车场。 因此她在几个功能区划的规划中,都加入了大量的住宅。而这些住宅区,无一例外地夹杂了大量的官府出租房社区。 市民们工作生活区域接近,可以就近上班;借助公共马车等交通工具,还可高效快速地去到城内任何地方。 …… 老婆在朱平槿的耳边侃侃而谈,看来她已经对这些问题想了很久。 朱平槿静静听着,这个计划的规模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房地产业的吸金能力众所周知,房地产业对全产业链的拉动效应更是无与伦比。但这么大的开发规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金融危机应对方案了,而是在政治、社会、经济、法律等各方面另起炉灶的大手笔! 一旦实施,天知道要投入多少的金银,对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又会达到多少,而大明朝的官员士绅和百姓的接受程度又能有多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