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大隐于朝(十)-《崇祯十三年》
第(2/3)页
要么向东南撤退至南直,把汝宁府和他身后的整个湖广彻底敞开!
不顾一切冲出去!
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二个正确的判断。
兵法上说,处处布兵,则处处漏洞。
贼军的主力既要部署于朱仙镇以北,防止官军冲进开封城;还要部署兵力于百里防线,防止官军向西南突围。
即便贼寇五十万之众一起上阵,这条百里防线也一样单薄。只要集中力量猛攻一点,必然能够杀出一条血路!
后继部队凶多吉少!
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三个正确的判断。
杀开一条血路不难,自己的骑兵突围也不难,难的是后继部队突围。那些步卒行军八十里到达此地,早已经是精疲力竭。流贼以逸待劳,岂非是羊入狼窝?
正确的判断才能形成正确的决断。
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谁也不知道马背上这位高大的山东汉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很快,亲兵们清楚地听见了大帅沉着的军令:
加速前进,坚决冲过洧水!通过洧水之后,直接前往信阳!
如果左良玉的命令仅仅如此,那么朱仙镇之战的最终结局就会与本来的历史相差无几。
但左良玉在短暂的犹豫之后,一句话脱口而出,再度改变了历史进程:“快马告知后面各营,本帅亲自为他们开道!若是冲不出去,便离开官道,向东南方向撤退!”
后来的人们重温历史,对左良玉的这个命令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从主观动机上分析,有人认为左良玉良心未泯,希望跟随他多年的部下能够逃出生天;
有人认为左良玉祸水东引,希望能将流贼主力引入南直隶方向,减轻他老巢襄阳府面临的军事压力;
有人认为左良玉居心叵测,希望借此干掉丁启睿和杨文岳,让他们承担朝廷的追责;
还有的人比如蜀世子朱平槿认为,左良玉在最后一刻终于幡然醒悟,认识到他无论怎样机关算尽,只要是跟着腐朽没落的崇祯朝廷,便注定是没有希望的。
左良玉,以及其他大明老臣旧将,只有跟随代表大明宗室士绅百姓各阶层的共同利益,代表大明工商兵学商各行业的共同利益,代表大明王朝正统和中华儒释道文化正统,太祖高皇帝亲封,蜀王府法定代表人,上天降临人世间的大救星,即朱平槿自己,才能在未来大明朝的政局中取得一席之地,才能在“护国安民、天下太平”的伟大事业中尽一份绵薄之力。所以左良玉的命令,完全应该解读为他主动的觉悟,即将那些没有希望逃脱的军队,当作投奔新大明的投名状送给了自己。
相较于主观动机上的分析结论众说纷纭,客观效果上的分析结论就要一致得多。
后来的人们大都认为,官军从朱仙镇的大溃逃,出乎意料地仅仅损失了不到两万人和五千匹骡马,而非当时极可能的全军覆没,主要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是左良玉的精锐步骑不顾损失不计伤亡的奋勇搏杀,不仅在流贼的洧水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宽约数里的缺口,而且极大地杀伤和重创了流贼的追兵,为后继的步兵突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是让落在最后的方国安部两三万官军扔掉了思想包袱,在流贼截断前路已经形成三面合围的危及时刻,毫无挂念地实施了彻底轻装,转身东渡贾鲁河,并且沿着涡河西岸分路逃向了涡河、颍河下游和陈州、麻城方向;
三是左良玉的猛冲猛打,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最终将两大贼酋罗汝才与李自成的矛盾彻底公开暴露出来。
据说,大量官军铁骑的突然出现,令负责防守洧水防线的闯贼大将田见秀猝不及防,战事立即陷入被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