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河淮惊变(一)-《崇祯十三年》


    第(3/3)页

    老战友异地相逢,新朋友初次见面,众人觥筹交错,相谈甚欢。他们畅叙过去的友谊,交流各自的人生轨迹。马进忠亲自参加过的荥(XIANG)阳大会,莫崇文阴差阳错加入河南战场以及前几日以金蝉脱壳之计死里逃生的成功之举,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

    当喝得恍恍惚惚的刘超痛骂永城的豪族士绅横行无忌时,众人齐声附和,直斥河南官绅之贪之酷是激发民变之根,河南连年大旱大疫是激发民变之源。

    当莫崇文拿出盟兄弟贾登联的来信,告诉刘超那张万两汇票的真实来历时,恍然大悟的刘超顿时两眼溜圆,连声埋怨姚克明隐瞒了汇通钱庄的东家,否则他就会让自己的二弟刘越,而不是一个小小的跟班跟着龙兄弟前去兑换银子。只要搭上了汇通钱庄的关系,他刘超何必再受永城那帮猪狗不如的豪族们的窝囊气!

    有了救命的粮食,又从刘氏兄弟那里得知了本地详情以及献贼攻占庐州的消息,王、温、莫、杨、马等人又有了新的想法。

    他们开始琢磨在豫皖地区的大片地区屯垦戍军的可行性。

    相较之河南的赤地千里、饿殍满地,脚下这块由黄、淮两河浇灌的土地总算还能看见成片发黄的麦子。

    因为河网密布,这里的大旱灾情没有河南严重;

    因为地处占据豫东的小袁营与占据英霍山区的革左五营的交汇处,这里的形势相对平静;

    因为有凤阳祖陵的存在和江南赋税的支持,这里能得到凤阳驻军的支援。

    更让诸将看中的一点,是淮北豫南之地的士心民气可用。

    例如临近的鹿邑县,二月间闯贼攻打县城,数孚德望的知县纪懋勋日夜督战,率百姓流民四万坚守孤城整整两个月,直至三月二十七日城池方破。为了不连累城中百姓,纪懋勋从容自缢殉国。邑人张达谟收敛尸首,勒石以葬。而县中豪侠丁恒昌(注三)则手持铁鞭,喊着报仇雪恨的口号,率突围而出的乡勇数千余人继续转战于亳州诸地。

    据探马来报,目前丁恒昌部就聚集在亳州、鹿邑以南的西淝河与茨河之间,据寨屯田。若是能派人收编,或许又能得到强兵一营!

    ……

    众多武人的高谈阔论,不禁让唯一的文官王世琮浮想联翩。

    王世琮的达州同乡,蜀世子亲信幕僚李长祥在给他的信中说,有大量的豫楚流民宁可弃家入川也不愿从贼。若是能占住以亳州为中心的淮北豫南之地,学着蜀地的法子高举“护国安民、天下太平”的旗帜,把百姓流民组织起来屯垦荒田,再加上蜀王府的支援,一定能够饷军养民,或许能在乱世中再造一个世外桃源!

    占住亳州不足而论,占住鹿邑才是点睛之笔。

    为什么?因为鹿邑属于河南,而他王世琮是河南的官。

    只要他占住鹿邑,他就可以骄傲地向朝廷上书,他并无“弃土之责”;

    只要他收复临近的陈州,他就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称,他还有“收复之功”!

    一旦豫省局势大坏,王世琮作为所剩寥寥手握重兵的豫省高级文官,再加上朱仙镇岳武穆庙的那一番功劳,取代高名衡而一步升为河南巡抚都绝非没有可能!

    注一:据永城当地记录,刘超生于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年。

    注二:张献策,又名张君辉。其人见马士英《永城纪略》。

    注三:丁恒昌,史载其后为弘光帝所招,为其保驾将军。清兵南侵,他死守水西门,兵败被俘,拒绝招降。酷刑不屈,从容赴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