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二章 河淮惊变(五)-《崇祯十三年》


    第(3/3)页

    江南大灾,与江南仅仅一江之隔的江北地区,自然也难逃天灾的魔掌。

    扬州、淮安以及著名的江北米市泰州,都有程度不同的受灾。临近地区如滁州、和州等战乱区域涌入的大量流民,使江北的粮食愈显紧张。

    在这个时候,在淮安府筹集大批的军粮,船运至千里之外位于直豫两省交界处的亳州,那岂非天大的难事!

    六月上旬,刘红婷和陈瀛好歹凑齐了五千石粮食,在漕督衙门办好了运输许可证。

    五千石粮食,距离龙启胜的希望值差距不小。

    七千人马要吃粮,收编朱仙镇溃下来的兵要吃粮,亳州、鹿邑一带的百姓撤至淮安一路上也要吃粮。

    龙启胜不知道四营目前确切的总人数,也不知道要撤下来的百姓有多少。但他清醒地意识到这点粮食肯定不够四营人马坚持到八月中旬淮北稻熟。

    为了这事,龙启胜找过刘红婷,但他取得的唯一承诺只是刘红婷语焉不详的答复:目前粮食十分紧张,等到秋粮上市再想办法。

    龙启胜清楚这事难办,也不敢责怪刘红婷。他从永城到淮安,一路上所见,尽是荒废的村庄和垂死的饿殍。淮安府的城门外,每日抢粥续命的叫花子成千上万。

    负责放粥的陈瀛道,这些流民大都来自山东豫北。本想着江淮有粮,运河上也可以靠拉纤卖力挣口饭,故而举家流落至此。谁想到,江淮不仅缺粮,而且还缺良心!

    运河上那些天杀的漕帮怕流民抢了饭碗,坏了他们挣黑钱的规矩,所以与漕船的船东、关闸的税吏、行船的漕军漕丁甚至是府城里的漕督衙门(注四)勾结起来,严禁流民在运河上打工挣饭钱。

    流民们在淮安挣不到钱,又不敢继续南下,只好逗留在淮安与扬州、仪征一带乞讨为生。

    因此陈瀛建议龙启胜,既然亳州的百姓要南撤,不如让官军一部顺道南撤,这样便可减少吃饭的嘴巴。到了淮安,就把淮安的流民一并接上运往湖广或四川。

    陈瀛还强调,这只是他个人的建议,不代表刘小姐,更不代表蜀王府。

    龙兄弟身负世子的重托,自然可以临机决断。四营官军先撤那一部,撤多少,如何撤,都请龙兄弟与官军的将主商量决定。

    注一:牟文绶是施州卫人,老家在今天的利川。

    注二:黄得功是收复庐州后才改授的庐州总兵,这之前应该还是京营的职务。

    注三:公元1645年,满清过江,弘光小朝廷灭亡。江浙地区平静地接受了满清的统治,直到剃发令的颁布才开始奋起反抗。个别学者论及这种地区性的群体不抵抗现象,其原因有东林党,有蛤蟆天子,有资本主义萌芽,有苏松重税区,唯独漏掉了明末最后几年江浙地区罕见的自然灾害以及朝廷在天灾中的拙劣表现,这是不应该的。

    注四:明清两朝漕运总督衙门均驻节淮安府。

    。m.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