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某人脸红了-《快穿之有求必应》


    第(1/3)页

    “钱兄为何独自一人来到会稽?”官道上时不时有其他的车马行人,比寂静的山林热闹了不少。钱晓谦左顾右盼甚是好奇。

    他们工作室里的袁刚带领执行组经常在魏晋南北朝执行任务。其余人不怎么来,对钱晓谦来说也是第一次,难免会好奇一些。

    不同于清朝,三国末期的古意还是很强的。这不仅体现在穿着上,更是从说话做事各方面都有礼的体现。对别人的称呼,见面行礼等。

    自汉朝多年的儒家文化洗礼,这一点在吴郡异常明显。大概蜀地也是一样,北边可能会随意一些,除了附汉的老臣。

    当然,黄老之学的拥护者渐渐多了起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最大限制已经被连年征战毁的七七八八。文化繁荣也是必然的历史进程。

    钱晓谦当然不能说实话,甚至都不敢题嵇康的姓名。他只知道山涛和嵇康阮籍是非常好的朋友,却不清楚究竟现在是已经认识了还是不曾会面。

    如果是前者,他有撒谎说自己找嵇康,那岂不是会被当面拆穿。

    “嗯,我,我其实向往东吴学问,前来游学增加见闻。”这样说应该没问题吧?虽然战争年代出门游离是少见了一些,而且还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不过向往学问总是没错的。东吴的学问大家可是不在少数。

    “游学确实是很好的增长见闻的法子。”山涛点头认可道,“钱兄的洛阳雅音咬字极准,这也是敢于出门游学的凭仗吧。”山涛自嘲的笑了笑,“巨源幼时家贫,失了这洛阳音的传承。成年后学起来越发吃力,一直是心中遗憾啊。”

    钱晓谦有些不解的看了他一眼。心想,要说学的晚还能比我晚?切韵之法我满共才学了0天。忽而记起此时人传道受业都是言传身教,似乎学起来是麻烦了一些。

    “那,我教你?”钱晓谦说完就有些后悔,他这要怎么教?一个字一个字教他可没那个时间,可是速成法没有拼音做基础也教不会啊!一阵头大。

    好在山涛是个心思细密的,大概是知道钱晓谦多有不便,并没有接下去,而是直接转移了话题。

    “若说吴郡最有学问的,会稽的确汇集了不少大家。虞氏擅长经学。当年虞翻先生门生常数百人,注经书百卷不止。其内容驳杂,不限儒家经典,连黄老之学、周易之书也极为擅长。更准确的说,虞氏现如今已成周易大家。论周易注解,巨源未曾得知有人能及得上他。”

    山涛越说越起劲,显然对虞氏极为推崇。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