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胡氏连连道谢,说这事儿一定会跟村里人说的,大家伙得记着谢宁的好。 等两孩子的衣裳做好了,谢宁这日大清晨就准备带着他们去学堂里见夫子去。 谢宁自己做了一个布袋背在身上,里头放着银两和推荐信,今个儿她和萧煜都穿得素静,全是新制的布衣裳,与两个孩子站一起,一家人看着都很舒服,唐氏直点头,对自己做的衣裳很满意。 两孩子一人一个书篮,里头暂时是什么也没有,到时候交了学费就去买书本和纸墨,转眼要费不少银子了。 唐氏在家里照顾宝姐儿,谢宁和萧煜带着孩子们坐上牛车,一脸高兴的说道:“咱们出发了,今个儿你们可得好好表现。” 于是牛车往村里走,关于小包子和六丫要去读书事早在村里传开了,为此不少村里的小伙伴都与家中的父母吵了架,个个都叨念着要去读书,这会儿村里这些小孩子夹在大人之间,也看到谢宁一家人的牛车经过,尤其看到两孩子身上的新衣和手中的新书篮,便是羡慕不已。 村里人不免感叹,“五丫头倒是有心了,连着六丫都有书读,以后家里两个孩子读书,负担很重呢。” “对啊,好在五丫头有本事,只是这两孩子都有缺憾,不知学堂里收不收?” 三个四个的说开了。 牛车却是出了村口,就在村口一里地除草的谢建勇看到谢宁家这阵仗,他呆了呆,喃喃自语“莫非他们一家今个儿去学堂?也不知是送城里哪座私塾?” 谢建勇也不做事了,心头难受的不行,他家孩子送去读书,他们家立即有样学样,真是可恶极了,想必就这两孩子这模样,学堂里是一定不会收的,且等着看好戏。 牛车上,谢宁看着一本正经的两孩子,想起昨个儿晚上唐氏私下里跟她说的,小包子比六丫懂事,教了孩子好半晌怎么面见夫子,还说要跟着他有样学样,不能怠慢了夫子,多懂事的孩子,想必能去读书,两人都很高兴吧。 谢宁看了看六丫脸上的面纱,在右角下仍旧绣了一枝梅,谢宁便问道:“六丫,若是有人问你为何带的面纱上只绣了一枝梅,是何意思,你该怎么答?” 谢六丫摸了摸面纱上的梅,她如实答道:“这是奶奶绣的,是要我如腊梅一样要有傲气,皮囊只争朝夕,人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