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村里人并不知道贤和书院的厉害,不过不是私塾,而是书院,听着就不同,不知不觉围来不少村民,有问读书的费用,也有问贤和书院在哪里,里头夫子如何?他们又是怎么找去贤和书院的。 看着热情的村民,谢宁心情也挺好的,看来村里人虽然还没有余钱送孩子读书,心里头却仍旧有些想的,想必以后有了钱,就会跟着将孩子送去学堂了。 谢宁也就简单的说了说贤和书院的位置与里头夫子的来头,随着她的话说出来,村里人都惊呼出声,原来贤和书院如此了得,村里人听都没听过,这方圆几村,他只有在十里坡有一个秀才出身的,听说也在招收学生,读一年的束脩是二两银子,平素也有村民送些菜和瓜果过去。 关于贤和书院读书的费用,她却是没有说,不然她这么多的钱是从何而来,也不好解释。 转眼到了金大郎的院外,金大郎带着儿子金海出来,原来今个儿两父子也去城里找了私塾,正是吴夫子那儿,听说吴夫子在城里教了不少学生,有好几个学生都是考了秀才,今个儿金海能入学,夫子也考核了他,还夸了金海聪明。 村里人看到了金大郎也忍不住问起束脩的问题,金大郎如实说了,一年的束脩是五两银子,书本费用还得交,听说吴夫子会自己抄录书本,这样买下一套那自是钱少一些,也是吴夫子为学生们节约读书的费用。 金海看到六丫和小包子书篮里的书本和学院衣裳,很有些羡慕,恐怕村里人所有人当中也只有金大郎是听说过贤和书院的,城里读书的人都知道,阳县最好的书院,周夫子可是位老举子,教出的学生都有不少举子出身。 谢宁也向金大郎道了喜,还让金大郎呆会来一趟山脚下,有事相商。 等到了木屋前,谢宁一家下了牛车,唐氏打开院门,看着回来的一家人,脸上尽是笑容,尤其瞧见了书篮里的书本后,就知道报名成功了,两孩子能读书了。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