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 当代的县城-《铁肩柔情》


    第(3/3)页

    何晓军前世时,从一些老人那里知道,海山由于华侨多,所以,海山在每个年代,都有不少这个年代特色的、华侨从国外带回来的物品。

    看来,此时行驶在宁城的自行车,应该就是这样的一种特殊物品。

    何晓军注意了一番县城街上行驶的那些自行车,就看清了这些自行车,都是他前世时在展览华侨史的博物馆中见过的进口品牌,如英国产的三枪牌和克加路牌等。

    一路下来,何晓军在县城里竟见到了不下百辆的自行车。

    何晓军从他所见到的宁城当时的房子估计,当时的宁城,居住人口应该不超过两万人。也就是说,宁城当时平均每百多人就拥有一辆自行车。在当时那个工业力量贫瘠之极的国土上,相信宁城这个拥有自行车的密度,可能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

    单从自行车这一景象看,当代的宁城,应该是一个不算落后、而且也不算穷的地方。

    而从一个小小县城,竟不止一家钱庄和酒馆这情形看,就更看出了宁城起码在钱银的出入上有不少的业务,在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上有一定高度。

    那家规模不小的妓院,就更显露出宁城的繁华。古语不是说:饱暖才思*欲?有了这样的行业,也侧面证明了这里的人起码不用在温饱线挣扎。

    综合所见的一切,何晓军得出的结论是他家乡的县城,在这个年头的生活水平不错。

    得出了这个结论之后,何晓军心中一阵欣喜。

    一个生活水平不错的地方,各项的需求就多,会给就业提供机会,也会给社会提供商机。换句话说,也给何晓军以后的生活创造了机会。

    宁城在当时虽然不大,中心区也不过是两平方公里左右,但由于边走边观察,走了大半个小时之后,何晓军他们才算走遍了县城,来到了县文书通知他们前来的、当时县政府的办公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