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申国公的心动-《大明公务员》


    第(3/3)页

    但是长春秋收不取管,即便没有收粮食也有粮食吃,这是一件好事吗?

    就拿日后的九边来说,是的,整体来说,九边都不是什么太好的粮食产地,但如果说,这些地方都不产粮食,也是完全不对的。不信去看气候分界线。

    这些地方是能种粮食的,甚至而今很多卫所都是自给自足的。为什么后来都必须从后方运输粮食?

    就是因为从后方运输粮食这一件事情。

    从后方运输的粮食,是用劳役赋税的方式征收的,或者是以盐引的方式支付的。也就是说,不管多少钱,多少成本。与当地的粮价是脱钩的。我哪怕用一万两银子,运输过来一万石粮食。这里粮食是三钱,也必须要运输。

    而当地仓库体系腐败,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从官府搞出来的私粮,要比这里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便宜太多了。当地种粮食不值钱。甚至赔本。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无奈的局面。

    边疆越缺粮食,朝廷越征调粮食,当地粮食种植能力就越被压制被消弱,于是,朝廷就需要付出更多有形的无形的成本,去想办法搞到更多的粮食。

    让边疆的养兵成本越来越高,高到大明财政崩溃。

    何夕不知道,燕王是不是看到了这一点。不过,这不重要。

    何夕说道:“燕王爱惜部众,也算是好事。这一件事情,就不用我们操心了,直接上报朝廷便是了,让他们父子之间慢慢商议就行了。”

    申国公叹息一声,说道:“也是。”

    随即,申国公又搞出其他几件事情与何夕商议。

    何夕慢慢的忖过味来了。这些事情,是需要他们两个协商的吗?当然需要。但是也可以说不需要,公文往来也是可以的。毕竟,而今整个北方边疆的战略形态,都是比较安稳的。

    否则,朱元璋也不会将北疆之重给申国公邓镇。毕竟邓镇并没有什么可观的战绩证明自己。

    如果真有大仗要打,朱元璋决计不会让他来坐镇这里的。

    何夕立即猜到了申国公另有所图。

    只是这个所图何处?何夕还不知道。于是陪他演戏。两个人商议了一个上午,将需要两个人对接的工作清理完了。何夕内心之中也有一些判断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