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时代变了-《大明总宪》


    第(2/3)页

    说罢,宁玦便径自坐在了囚车之上,任凭朱希忠怎么说,都不再开口。

    朱希忠长叹了几口气后,这才重新赶着囚车折返金陵。

    只是宁玦不知道,坐在树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幕的张全,已然快将手掐进树干之中了。

    “宁先生,您怎么不早说您没有脱身之法啊!”

    宁玦是正四品的佥都御史。

    先前在酒楼那副信誓旦旦的模样,张全还以为宁玦有脱身之法。

    张全万万没想到,宁玦打的是自己把所有罪过全都扛下来的主意。

    “宁先生,您等着,您等着!张某就是豁出这条命去,也得把您救出来!”

    天黑之后,张全这才从树上爬了下来。

    阮弼被丢进家里减肥,胡山被押回了大牢。

    朱载壡的命令经由太子行辕发出,直接便贴在了各大码头的外面,不过原本风平浪静的景象,却并没有如同朱载壡想象的那般出现。

    这些客商之间,并没有太紧密的组织,就是平日里聚在徽国文公祠里吃吃茶。

    只是共同的利益,正驱使着他们做着趋同的选择。

    在这个节骨眼上,运的越多,也就亏的越多。

    既然如此,那便不如先不运,就地找仓库将货物给存下来,金陵城郊仓库的租金一路水涨船高。

    旁的货物就地停下来,一时半会没有太大的影响,但粮食不行。

    一个恶性循环由此诞生。

    码头上的力工越是能拿到这个工钱,商人亏的越多,商人们亏得越多,运进城的粮食便越少,运进城的粮食越少,这些力工的最低工钱便越要跟着往上涨,而他们的工钱一涨,粮价也就越高。

    仅几日之后,原本擦肩接踵的码头就这么萧条了下来,接踵而至的便是越来越多的力工被开革出了码头。

    一场规模更大的民变正在酝酿。

    最先察觉到不对劲的是锦衣卫。

    “大都督,这是各码头的奏报,这些时日码头上萧条了不少,城里粮价也在跟着涨,应当是涨的比较凶了。”

    陆炳不经意的接过秘奏,随口道:“码头萧条了不是好事吗?不用革税制了,咱们大家都好过。”

    “粮价的事情再想办法就……”

    还没等说完,陆炳便想明白了这其中的逻辑关系。

    码头萧条,代表着力工的活计变少了。

    粮价高,意味着力工们更难活命了。

    倒抽了一口凉气的陆炳,登时便将秘奏放在了书案上,而后吩咐道:“明日速将此奏递给守备厅麦……”

    还没等陆炳说完。

    陆炳的心中又是一惊。

    “不对,现在就备车,我今天夜里就要见到麦公公!”

    “大都督,宫闸已然落了,麦公公应当已然……”

    “废什么话,关了门那就去砸门!麦福今晚就是逛窑子去了也得给我把他拖出来!”

    “喏!”

    “另外去应天府跟五军府留守司,盘查仓中余粮,明日支摊放粥粥摊再增十五处。”

    锦衣卫还从未见过陆炳如此慌乱的模样。

    只因陆炳想到了一个恐怖的问题。

    古往今来,所有的民变,都是在城外的,因为造反的都是佃农,饶是陈胜吴广,也是赶路赶了一半才决定造反。

    民乱一起,无论如何,最开始时城池都是控制在朝廷手里的,也藉此降低了平叛的成本。

    但眼下大明可不尽然。

    朝廷是在城里布粥,那些没有活计的力工也全都在城里,至于更巧的一点就是,最大的粮仓,往往都在城里跟码头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