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感言-《大明总宪》
            
            
            
                
    第(2/3)页
    仅仅是战胜草原部族,是于事无补的,必须要一劳永逸的彻底解决边患。
    因为明朝最大的问题,不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而是为了防范草原游牧民族,设置的九边重镇。
    养这九个兵镇,实在是太费钱了。
    从战略意义上来看,朱棣的五次北征是失败的,因为明廷并没有甩掉九边重镇的包袱。
    这也为后来的宣宗缩边埋下了伏笔。
    既然耗不起,那我走?
    然后,堡宗同志,为后来人打了个样,只顾着缩起头来当王八,也是不行的,万一人家又打过来了呢?
    不过堡宗这个教训,买的实在是有点太贵了。
    本来从家门口输一仗,长个记性就得了,他非得把家门都扔里面。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在堡宗之后,明朝历任内阁、皇帝,都在为彻底解决边患拿出自己的想法。
    直到那位练得身形似鹤形的道爷出场,拿出了一个看似可行的方案。
    一条鞭法。
    不得不说,张孚敬、桂萼、嘉靖,这个组合,不一定是明代最强,但绝对称得上是明代心眼最多的组合。
    由于卫所制的破坏,此时明军已经大面积启用募兵,而卫所屯田,也因此出现了大面积缩减。
    但明代的慕兵,具有鲜明的明代特色。
    也就是,募兵拿到的军饷,并非白银,而是粮食。
    现在网上针对一条鞭法及后来真正推行一条鞭法的张居正,具有诸多非议。
    可有一点是无法忽略的。
    一条鞭法之后,募兵的军饷由实物变成了白银,也正是因此,边关的粮价开始上涨,商人开始渐渐恢复了部分商屯。
    如果鞭法能够持续推行下去,那驻兵最多、最适合开垦的辽东,绝对会因鞭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足兵足饷的辽东镇+适合开垦的辽东土地+明廷的海量补贴。
    标准的胡萝卜加大棒,化夷为夏,汉化女真,未必不可能。
    如果女真被汉化,辽东各镇堡得以北移至土蛮部旧地,那就成了明在北而俺答在南了。
    当然,也只有真金白银才能有这样的魅力。
    很难想象,大明宝钞信誉得好成什么样,才能把深山老林里的女真人勾引出来。
    而早在隆庆和议时,张居正就在为经营辽东做准备了。
    隆庆和议本身仅仅是招降了以俺答为首的蒙古右翼,而代表着黄金家族正统的土蛮汗,并没有被列入封贡之列。
    此时,土蛮汗已经被俺答排挤到了朵颜三卫旧地。
    和议之初,身为内阁次辅的张居正,曾给时任辽东巡抚的张学颜写过一封信。
    「树德于西,耀威于东,计无便于此者矣」
    大致意思是,通过和议,离间蒙古左右翼,同时举倾国之力进攻象征蒙古正统的土蛮汗。
    是谓:诸边偃然,辽东独战。
    关于张居正西怀东制的详细战略,请移步《皇明经世文编》三百三十卷左右。
    说到这里,就忍不住吐槽两句,每每在网上冲浪,刷到张居正时,总有人跳出来,说什么鞭法只适合南方,不适合北方,因为北方没有白银。
    一条鞭法,是一项财政改革。
    北方缺银,是没错,可那是在收的时候。
    那等到“支”的时候呢?
    明廷三大固定开支,边军、边墙、黄河大堤。
    哪一项是在南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