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刘放即令内使辟邪,驰召司马懿。懿见前后诏旨两岐,料知宫中有变,星夜赶至洛阳,入宫求见。 曹叡握司马懿手与语道:“朕忍死待君,今得相见,托付后事,我无遗恨了。” 司马懿顿首受命,曹叡复召入齐秦二王,与司马懿相揖,又指齐王曹芳语司马懿道:“这就是他日储君,请卿审视,勿误勿忘!” 司马懿非目盲,应早认识,又教曹芳前抱司马懿颈,司马懿流涕道:“陛下放心!难道不忆及先帝临崩,曾将陛下嘱臣么?” 曹叡开颜道:“如此甚好。愿卿与曹爽,共辅此子便了。” 乃即立芳为皇太子,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仍守官太尉,辅导东宫。 越宿曹叡即告终,曹爽、司马懿,奉太子曹芳即位。 曹芳年才八岁,或谓系任城王曹楷子。曹楷即曹彰子。尊皇后郭氏为皇太后,追谥曹叡为明皇帝,葬高平陵。加曹爽、司马懿侍中职衔,并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一切兴作,皆托称遗诏,即令罢免。 曹爽、司马懿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宿卫,权势相埒。惟曹爽年轻望浅,常事司马懿如父,每事谘访,不敢专行,司马懿亦佯为谦抑,故尚得相安。 时有东平人毕轨,南阳人何晏、邓扬、李胜,沛人丁谧,并有才名,挟策干进。魏主叡在位,曾说他浮华躁竞,屏黜不用,偏曹爽引为僚佐,一经秉政,便相继录用,视若腹心。 何晏等即为曹爽划策道:“国家重权,不宜轻委异姓,今可入白天子,加司马懿为太傅,外示推重,内慎防维,此后尚书奏事,先白大将军,免为司马懿所牵掣,大权庶不致旁落了。” 为曹爽划策,看似尽心,实欲以傀儡待曹爽。曹爽闻言称善,遂推司马懿为太傅,且举弟曹羲为中领军,训为武卫将军,彦为散骑常侍。又徙吏部尚书卢毓为仆射,即令何晏代任,进邓扬、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拔茅连茹,交相庆贺。 黄门侍郎傅嘏,密语曹爽弟曹羲道:“何平叔(晏字平叔),外静内躁,餂巧好利,将来必摇惑君门,幸转达大将军,毋轻委任。” 曹羲即将傅嘏言告曹爽,曹爽方恃何晏为心膂,怎肯信傅嘏?反说傅嘏从中谗构,把他黜免。 嗣复出卢毓为廷尉,寻且罢官。众论多为卢毓讼冤,乃更用卢毓为光禄勋。大将军长史孙礼,亮直不挠,为何晏等所嫉忌,出为扬州刺史。 司马懿冷眼旁观,早已窥透情隐,但因曹爽尚存礼貌,姑与周旋,不加干涉。 越年改元正始,迁中书监刘放为左光禄大夫,中书令孙资为右光禄大夫,定是司马懿荐举。 又越年孟夏,曹爽与何晏等选色征歌,饮酒作乐,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忽由门吏入报道:“吴兵四路入寇,警报已到过数次。” 曹爽不禁失色道:“有这等事么?看来只好请太傅主张。” 何晏等亦计无所出,但促曹爽入朝,与司马懿会议军情,曹爽不得已,离席出门。趋至朝堂,朝中侍臣,亟向曹爽问计,曹爽谓须待太傅计事,当下遣人往迎司马懿。 惟知司马懿托辞有疾,不肯到来。曹爽惶急无措,忙入见少主曹芳,请旨召司马懿。 司马懿尚诿诸曹爽,谓俟臣疾少愈,便当入朝。 曹爽更觉着急,再使光禄勋卢毓,赍诏向司马懿问计,司马懿才出答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为淮南要冲,现由将军王陵把守,可以无忧,惟樊城柤中两处,必须大将往援,方能却敌。” 卢毓还朝复旨,朝臣瞩望曹爽,劝令东征,曹爽未经大敌,不敢出师。 这正是:忽临大敌才显能,才位不配终不守。阴奸潜伏侍机会,唯有曹魏司马懿。 评:孙权重立太子,又封鲁王,不分主次,同等对待,为二宫之争留下后患,从而大失有才重臣,削弱孙吴。曹叡荒淫无道,以致早逝,司马懿乘机成为辅政大臣,为后篡位奠定了基础,司马懿心机太深,为达到目的,以致装病,让曹爽完全放弃对他的警惕。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