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九十七章 生死转圜(一)-《崇祯十三年》


    第(3/3)页

    巴河,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中的白色缎带,成为了封锁巴山的锁链。明岗暗哨分布其间,哨骑游兵往来各处。所有的这些措施,就是要把巴河以北的土暴子困死饿死。

    随着保宁会议的结束,川北镇的官军全部整编为护国军,这又耽搁了不少的时间。到三月中下旬,护国军各部队终于基本完成了整补整编,恢复了进攻作战能力。

    护国军完成修整,土暴子同样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在缺粮少衣的恶劣环境下,土暴子这种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孕育出来的恶魔之花,迸发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护国军川北的大胜利,反而促成了巴山土暴子的大整合。但是缺衣少粮的现实,让巴山土暴子的大整合充满了血腥、暴力和阴谋。

    对于后一点,蜀世子朱平槿和他的将领们都是预料不足的。很快,他们就受到了一次印象深刻的教育。

    ……

    崇祯十五年三月中旬,军情局和各部队均派出大量的斥候、暗探,千方百计侦查几股巨匪的下落,尤其是争天王袁韬。

    白无常张光陪从陕南镇巴一带发回来消息,说他没有任何关于袁韬的消息,两部间也没有取得联络。

    又有消息称,争天王袁韬与震天王白蛟龙在川陕交界的关山寨附近火并,白蛟龙兵败被杀;

    还有消息称,顺虎混天星梁时政伤重不治,所部溃散无踪;整齐王张显与行十万呼九思汇合了开山虎、三上天等小股巴山流贼,一起躲进了百丈关以北的鸡鸣垭,伺机南犯。

    至于土暴子的残余兵力,更是众说纷纭。多则十万,少则万余,完全没有参考价值。

    这些自相矛盾的敌情报告,让朱平槿和他的将领们很难决策下一步行动。就在他们举棋不定、左右为难之际,一个言之凿凿的准确消息送到了新任保宁军区司令兼护国军第十一团团长刘镇藩的手中:

    有不止一位目击者声称,在吴垭镇西南的柏山附近,亲眼看见了争天王袁韬!

    奶奶个娘!

    柏山是座低山,也是个小村,属于南江县,正北方有一镇名曰长池(今南江县长赤镇),位于距离刘镇藩重兵驻节的吴垭镇西南,距离只有六十多里,距离东北方向的高城堡也只有六十余里。

    袁韬藏身于柏山,简直就是藏在官军的眼皮底下!

    按理说,刘镇藩应该立即发兵,直取柏山,活捉争天王袁韬,剪除这个危害川北太平的罪魁祸首。但刘镇藩不负朱平槿对他“持重”的评价,在慎重估算了双方的意图和兵力之后,他否决了都司周明望等人发兵强袭的建议,本着“量敌为宽”的用兵原则,做出了“四面合围,两面夹击”的部署。

    “四面合围,两面夹击”的要义,便是南北两线一起出兵。

    北线,分做两路南下。刘镇藩本人亲率第十一团步骑兵主力由吴垭镇出发,经长池镇直击柏山;另一部经高城堡沿恩阳河谷断敌后路。

    南线,巴州驻军同样分作两路北上。一路沿巴河(南江)河谷经下两镇合击柏山,另一路走恩阳河谷,与高城堡出击部队协同,占领木门镇。

    此外,两团分别派出小股兵力在两道河谷的中间地带展开,侦查敌人动静,并防止敌人困兽犹斗,蹿入柏山以南地势复杂的硝洞沟、阴灵山等地据守,增加歼灭难度。

    为了稳妥起见,刘镇藩不仅按约定向巴州驻军投放了联络用竹筒,还特意派出快马,绕道百丈关向世子朱平槿送来了他的奏疏,请求调动在恩阳镇修整的王祥第十三团两个营,沿恩阳河谷溯流而上,与从巴州、高城堡出发的两只部队协同,从背后攻击袁韬。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