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陆仪越是打听,越是心惊肉跳。 从小浸淫于京师这个政治之城,而京营又是政治谣言的主要传播途径(注四),这让陆仪有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政治敏感性。他已经下意识感觉到:这次蜀地之行,他将获得一次迥异于以往监军生涯的经历。 陆仪小心地将打探回来的消息淡化后报告给马文科,生怕刺激了这位皇爷身边的年轻随侍。 在得知世子重返保宁府并复出召见蜀地宗室、大臣和学子,而孔圣之后竟然献文称颂蜀世子为“圣人再世”的消息后,陆仪立即决定,不能让马文科继续呆在保宁府。若这位从小长在皇宫里的年轻太监得知这些消息,天知道会不会情绪失控,来个直闯蜀王府,面斥那位蜀世子横行不法! 此后数日,陆仪等人便化装为行脚商人,护送马文科前往成都。之所以要赶往成都,陆仪向马文科给出了充分的理由: 一则需要派出人员与邛州致仕天官杨伸和知州徐孔徒见面,了解更多情况。此两人曾多次写信给朝中大臣,对蜀世子朱平槿和川抚廖大亨多有抵牾; 二则需要与从湖广入川的东厂番子见面,了解蜀王府插手川外,招揽流民为兵的情况; 三则藩司参政陈其赤等人带着保宁会议的决定回到成都,必定急不可耐地布告施政。那样一来,蜀世子和廖大亨的所有阴谋将大白于天下。一旦掌握了这些情况,便是掌握了蜀世子不法的确凿证据。将来回京入奏,必定圣心大慰、龙颜大悦! …… 骄阳当空,陆仪装作歇脚的客商,坐在东门桥外的一处露天茶棚,警觉地扫视着着周围的各色人等。 行人神色匆匆,很少停留。对面桥头树荫下坐着一个要饭的老乞丐,胡子花白,拿着顶破草帽向行人乞讨铜子。几丈外的街边有个算命的瞎子,神叨叨地不知向人说着什么。 没有什么异常的迹象,陆仪渐渐放下心来。他缓缓喝着茶,安心等待着目标的出现。 突然,一名头戴绉纱小帽,身着蓝粗布直缀,腰前系灰布带的汉子出现在桥上的人群中。他神色坦然,手提竹编食盒,像是一名出门送菜的大户家仆役。 原来东厂派出的番子是他!陆仪一眼便认出了东厂的大挡头邹政纲。 原来是熟人!这下好了,陆仪心中大喜。 只要自己现身把邹政纲引入河边茶坊,拜见了马公公,双方的线便全部接上了。双方把情况一对,陆仪便可以护送马文科尽快返京。留在蜀地继续打探的,只能是东厂出来的邹政纲,而不是宫里出来的马文科。 至于回京之后,皇帝和朝臣如何利用他们带回去的证据,那不是陆仪关心的事。 陆仪唯一关心的,便是在哪里得到一个营! …… 说来陆仪与邹政纲的相识,还真有一番不打不相识的缘分。 那是崇祯五年,皇帝听了信邸旧臣曹化淳的建议,将四卫营与勇士营合并组成勇卫营,又从边军招来部分勇将充实京营,京营气象一时焕然布新。 时为勇卫营千户的陆仪二十出头,正是热血沸腾的年纪。 一日他轮休下值,便邀约几位勇卫营的弟兄去前门外的馆子吃酒。酒楼的小二偏心,明明他们先至,却不停地给隔壁邻桌上菜。 勇卫营的年轻军官大都是勋贵武将府中的纨绔,哪里受得了这等秽气?两边先是口角之争,继而拳脚相加,打得鼻青眼肿,嘴角乌青。 陆仪在军中一贯以勇武自诩,却在酒楼里与邹政纲斗了个高下不分。或许是英雄惜英雄,两人一来一往便熟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