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天下之吭(五)-《崇祯十三年》


    第(3/3)页

    因为地瘠民贫,故而此地民风剽悍,人不畏死,是上好的兵源。又因草场肥美,出产良马,故而流贼多从陇右取马。

    陇右对关中,有居高临下之势,无雄关险隘之阻。以强兵铁骑入关中,如卷席耳!

    关中,有八百里秦川,自古帝王之基,汉、唐之所以兴也,得之必成帝王之业……是故诸葛丞相七伐

    祁山,均向陇右用兵,心思不出于臣之外也!”

    “郑长史说的好!这是反其道而行之,叫做得蜀望陇!”

    大嗓门忍不住怒吼一声,借此抒发情感。

    “陇右虽大,但有朝廷边卫。只要朝廷边军投了我们,用不了多少兵便可全取秦陇!

    末将以为,首要夺取之地,便是陇南之阶州!

    阶州地处西秦岭之中,白水上游,控扼川陕边界,素有秦陇锁匙、巴蜀咽喉之称。阶州距离成县五天脚程,距离秦州十天脚程。若是轻骑,两日便至!成县与徽州产粮,既有稻米,也有小麦,是巩昌府的粮仓……

    崇祯七年,末将随军自秦州南下,与流贼大队战于西河。西河大败,臣与振嗣亡命南奔,逃至徽州地界这才歇了脚,买到几块馍吃。那馍烤的真是香啊……

    后来听说那些该死的文官把败战之罪归结到我们兄弟头上,我们兄弟才弃了秦军入奔四川……

    当时,末将便是从徽州到阶州,沿白水下溯,过白水关入四川……

    其实陇右之地,最像四川的便是阶州。到处青山绿水,天气也热……”

    “阶州、文县、岷州卫西固所(注六)等地,皆是茶马对榷之所。朝廷的巡茶御史衙门,亦设在徽州!”郑安民补充道。

    “正是!秦军所用军马,半出于甘、肃、西宁;半出于陇南!末将原来那匹战马,马贩子便说是在岷州卫换来的……”

    “既然宋将军熟知此道,那日后吾等便省了向导!”

    “川北镇熟知此道之人,何止末将!崇祯七年,川北镇增援陇南,便驻守在阶州、文县……他们熟门熟路,哪里能轮到末将领路!”

    “看来取阶州,已是水到渠成!哈哈!”

    郑安民和宋振宗打着哈哈,在朱平槿面前一唱一和起来。

    注一:金牛、米仓、荔枝三道,都是翻越巴山入蜀之道,分别经广元、南江和万源入川。

    注二:引自王士性《五岳游草》。

    注三:陈仓道,傥骆道、褒斜道、子午道、库谷道和武关道,都是翻越秦岭之道。书友感兴趣者,可自行度娘。

    这里重点讲一讲子午道与高迎祥之败。子午谷奇谋,是三国中最有名的故事之一。

    农民领袖高迎祥或许是听了说书人讲三国,对诸葛亮的鼠胆很是不屑,便决定仿照魏大人的奇谋干一票大的——奇袭西安。可惜他忘了,魏大人说带精兵五千,而他带的是十几万无组织无纪律的农民军。

    子午谷全长六百余里,史载最快可以十日通过。然而高迎祥走了整整十五天,只走到了黑河口(现在那里是风景旅游区),即子午谷仅仅走了一半。大明朝没有WIFI,军中没有女人,粮食更是宝贵,这让等在黑河口打伏击的孙传庭急得抓耳挠腮。

    人马自行携带粮食补给,十五日绝对是极限(志愿军只能携带七天粮弹,所以李奇微总结为礼拜攻势)。

    可想而知,若高迎祥和他的农民军不搞人吃草、人吃马、人吃人那一套,即便孙传庭没有在黑河口堵截,高迎祥和他的农民军也走不出子午谷;即便走出去了,也是一群饿瘪的幽灵。

    另:清代重修《汉中府志》提了一个问题,黑河是否是沔水?有考证癖好的书友可以考一考。

    注四:崇祯七年,陕西起义军在官军重兵围攻之下,进入汉中。

    褒城(1958年撤销,今勉县红庙乡褒城村)知县易道粹火烧褒斜栈道,并扼守褒谷口的鸡头关。此举直接毁灭了农民军经褒斜道入关中的企图。农民军被迫调整行军路线,仓促之中误入附近的车厢峡。这就是明末历史中著名的“车厢峡之困”。

    顾先生根据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直接否认了吴伟业所称车厢峡在兴安州(今安康市)的传统说法,认为车厢峡就在汉中府周边。

    响木按当年瑞王朱常浩给朝廷的奏报分析,车厢峡应在洋县附近。欢迎书友们指正。

    注五:崇祯时期汉中府的粮额数,出自《明朝小史》。成书于天顺年间的《大明一统志》所载相同。响木没有时间考证勘误,直接拿来一用。

    注六:阶州,今陇南市;岷州卫西固所,后改为西固县,今宕(TAN)昌县。明代徽州,不是南直隶的徽州府,而是今天甘肃徽成盆地中的徽县。

    。m.

      


    第(3/3)页